分裂的道德自我和安娜的精神崩溃——《金色笔记》的伦理心理学解读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yyy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1919-)是当代世界文坛上颇负盛名的作家。她于1962年出版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因为结构上的创新和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状态及道德状况的反映而成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出版的最初几年,由于其中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困境的真实描写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事实上,作者是试图通过探索并展现女主人公安娜的内心世界,来告诉人们如何将多样化的道德选择协调起来,从而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完整的人格。如今,小说仍然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更因为它对现代社会有着实际意义上的启示。 本文主要运用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关于道德空间与自我认同的理论来剖析安娜如何由于多样性的“善”而形成了分裂的道德自我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精神崩溃。并借助泰勒的理论说明安娜如何通过将理性与非理性、自由与束缚等统一起来而获得完整的道德自我的精神历程,进而引发人们对小说的乐观式结局以及“善”的思考,帮助读者从根本上去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依循以下的思维原则和内容逻辑: 第1章简要介绍了《金色笔记》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以西方社会的认同危机为背景,分析莱辛坚持文学应解决道德上的“含糊不清”这一创作理念,并简要介绍查尔斯·泰勒关于道德空间与自我认同的理论。 第3章运用泰勒道德根源理论,探讨安娜如何吸取了多样性的“善”,并因为无法使之相互协调而引发了精神崩溃。 第4章详细分析安娜如何获得辩证的整体观,将理性与非理性、自由与束缚等结合起来,找到完整的道德自我的过程。 第5章对“善”的不确定性和“超善”进行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总结出莱辛创作的独特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