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hu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钢结构具有标准化、系列化、产品化的特点,可以达到住宅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并且抗震性能优越、施工周期短、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发展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扩大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进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毋庸置疑,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的研发,但我国对其形式及性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本文提出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形式并对其开展了理论推导、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这既是对我国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的一种探索,也是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半刚性设计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本文通过结构力学经典梁理论推导了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给出了有无加强肋板两种形式下的初始刚度公式,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其静力性能,将数值模拟得到的初始刚度数值与理论推导值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然后本文设计了3个十字形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试件,并对其开展了拟静力试验,充分研究了其抗震性能。最后,本文依据试验,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属于半刚性连接节点,本文推导该节点在考虑和不考虑加强肋板两种情况下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精度较高,可为该种节点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2、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随着内套筒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外伸端板厚度增加而小幅增加、随着内套筒外壁与柱内壁之间间隙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加强肋板对提高节点初始刚度有很大作用,可平均提高24%。3、装配式梁柱内套筒组合螺栓连接节点表现出足够的承载力、较好的刚度及耗能能力,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增加内套筒厚度可以提高节点的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大大减小节点域剪切变形,但同时也会降低节点延性、增大节点刚度退化程度。4、螺栓型节点相对于焊接型节点耗能较好、节点刚度较大,但承载力较低、节点域剪切变形较大,并且由于钢梁腹板与外伸端板没有连接,梁端剪力和弯矩仅有外伸端板、加强肋板及水平盖板三者的焊缝来承担,对焊缝质量要求较高,易发生脆断。5、为了满足实际工程安装的需要所必须设置的安装间隙对节点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使得内套筒与外柱不能很好的协同作用,使外伸端板与柱壁之间“跷板现象”更加明显,增大对穿螺栓滑移,塑性变形大多集中于柱壁及外伸端板,梁上难以形成较大范围的塑性区,可通过减小这种安装误差,获得设计所期望的节点失效模式。
其他文献
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著名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很多优秀旅游景区的建筑始终与大跨度空间结构密不可分,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各国的各种经济贸易会、世界博览会也无不成为各
实际震害资料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表明,土体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是影响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土体非线性对土层地震响应产生显著的影响已被研究者所证实。然而
造价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充满了风险,这些因素决定了项目造价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即不确定性。因此,建设项目造价管理
学位
分散筒结构体系——以一系列相对尺寸较小的筒体分散到结构四周作为承重构件,通过梁板构件将分散的筒体结构组合起来构成整体,提供抗侧力。其作为一种新的结构体系概念,总结
土木工程结构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作用,会出现损伤,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结构性能的下降甚至毁坏,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其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因
我国深受矿山滑坡灾害的影响,目前矿山高边坡滑坡坍塌是造成我国矿山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矿山滑坡事故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巨大破坏性的特征,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把矿山边坡
建筑结构特别是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会加剧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这在历次地震中都有体现。提出实用合理的设计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现行规范把控制结构扭转位移比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粗放经营型、资源依赖型的传统海水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
传统微型桩采用普通钢筋笼作为受力筋,由于其配筋率偏低,桩身材料强度低、刚度小,不利于桩承载力的发挥以及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劲性微型桩由于桩内采用钢管或工字钢因而刚
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裂化多种多样,而多数耐久性裂化的机理和过程(如冻融、碳化、干燥收缩等)都与水分的存在、侵入或者扩散密切相关,同时,水分还作为载体将氯离子等有害介质运送到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中,引起钢筋锈蚀等一系列劣化反应。当前,多数研究是单一的水分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传输或者氯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的迁移,但研究水分和氯离子协同传输的机理相对较少。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水分和氯离子在砂浆中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