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全世界由癌症致死的统计中,胃癌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而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细胞癌变是由基因突变和细胞加速增殖共同参与,这一假设已近乎成为共识[1-3]。活性氧簇ROS(Rractive Oxidation Specimen,ROS)攻击DNA,引起DNA链中的鸟嘌呤8位羟化,生成八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8-OHdG作为一种氧化损伤产物会对DNA造成损伤,体现在核苷酸链上的毗邻嘧啶碱基的错读,核酸链上特异性碱基丢失,碱基丢失后由腺嘌呤错误插入,最后体现出它最主要的生物特性--致突变性[4],可以用于评估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体液及相关组织器官的8-OHdG水平能用来评价发病风险,为疾病病程进展和治疗效果提供更为直观有效的信息。PCNA(proliferation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其表达强弱程度因处在不同的细胞周期而有所不同。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达高峰,普遍研究认为当PCNA含量高时,DNA合成加速;当PCNA含量低时,DNA合成减慢[5]。因此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可以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初步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为临床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提供更为特异的指标体系。选择经外科手术切除并于术前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组织(n=63)为实验组,胃癌旁组织(距癌组织0.5-2.0 cm)(n=36)和慢性胃炎粘膜组织(距癌灶边缘>5.0 cm)(n=9)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慢性胃炎组织中的PCNA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以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从上述组织中提取DNA;再经DNA消化酶解后得到8-OHdG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DNA氧化损伤产物8-OHdG进行定量检测;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二者表达差异及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PCNA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8.9%(56/63),与癌旁组织60.0%(21/3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二者与慢性胃炎组77.8%(7/9)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蛋白表达在低、未分化的表达较高、中分化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97.3%vs 76.9%),PCNA表达在TNM分期Ⅲ、Ⅳ期的表达较Ⅰ、Ⅱ期明显上调(99.1%vs77.3%)。8-OHdG水平在胃癌中为(39.84±13.01μg/mL)比癌旁组织(15.95±5.02μg/mL)高,二者与对照组(7.99±2.03μg/mL)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OHdG水平在未、中分化组织中高于高、中分化组织(39.15±13.88μg/mL vs44.81±9.67μg/mL,P<0.05);8-OHdG水平在TNM分期Ⅲ、Ⅳ期的组织中较Ⅰ、Ⅱ期明显升高(39.56±13.69μg/mL vs 44.01±10.56μg/mL,P<0.05)。8-OHdG水平在组织学分型的低、未分化组织中较高、中分化升高(36.25±14.06μg/mL vs 43.57±10.53μg/mL vs 44.75±10.77μg/mL,P<0.05)。8-OHdG的水平和PCNA表达阳性率具有相关性。PCNA表达阳性率,8-OHdG水平在年龄、性别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PCNA阳性表达和8-OHdG水平在胃癌组织中明显上调,二者具有相关性,可联合作为评估胃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