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中的一类亚型表现为便秘症状,而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表现亦为便秘。
功能性便秘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由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病程长,治疗困难,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constipation,FC)及便秘型IBS大多采用泻剂治疗,而此类患者大多疗程长;需长期服用泻剂,副作用较多且经济负担重,因此,如何有效的区分功能性便秘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便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研究重点。
本实验对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IBS患者进行肠道转运时间的研究,探讨两类病症的结肠运动方式有何不同,以期指导临床更好区分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方法:参照胃肠功能性疾病罗马Ⅱ诊断标准,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自河北医大附属唐山工人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选取功能性便秘和IBS患者[1]。对28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结肠转运时间检查。另设正常对照组29例,上述患者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已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或腹部手术史。所有受试者在研究期间不使用任何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在检查日早餐后上午8时一次吞服20个不透X线标志物(分置于2个胶囊内)。要求受试者于服标志物后24、48、72h摄腹部平片,直至标志物全部排出,可根据肠管气体轮廓判断腹部标志物在结肠的分布,缺乏清晰轮廓的则采用Arhan等读片方法:从胸椎棘突到第五腰椎棘突作连线,再从第五腰椎棘突向骨盆出口两侧作切线,将大肠分为右侧结肠区、左侧结肠区、直肠乙状结肠区[2]。全肠道通过时间按Hinton法计算[3]。各切段结肠通过时间按Arhan法,采用以下公式计算:CTT=1.2∑ni,其中Ⅰ表示服用标志物的天数,ni代表第Ⅰ在指定区段内数得的标志物数量。形式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结果:便秘型IBS的右半结肠通过时间是18.75±11.87**小时,左半结肠通过时间22.04±18.87**小时,直肠乙状结肠部位通过时间16.90±17.61*小时;功能型便秘患者:右半结肠通过时间6.50±3.48小时,左半结肠通过时间18.21±13.36**小时,直肠乙状结肠部位通过时间26.81±10.47**小时;对照组的右半结肠通过时间5.48±3.36小时,左半结肠通过时间11.67±5.34小时,直肠乙状结肠部位通过的时间13.10±7.64小时。*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
TI(运输指数,transitindex)=第3天直乙状结肠部留存的标志物数/第3天全结肠留存的标志物数。TI反映直乙结肠部留存物与结肠其他部位留存标志物的比例。当TI介于0-1之间,越小慢传输的可能性越大,越大出口梗阻的可能性越大。本实验中IBS便秘型TI均值为0.28,功能性便秘为0.63。
结论:1功能性便秘与便秘型IBS相比较,两者结肠通过时间[(5.83±1.30及4.11±0.87)d]均延长。其中功能性便秘的全肠道通过时间延长更明显(p<0.05)。
2便秘型IBS患者的结肠各分段通过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值,功能性便秘延迟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部位。
3运输指数(TI)反映直乙结肠部分存留标志物与结肠其他存留标志物的比例,IBS便秘型小于功能性便秘,表明IBS便秘型慢传输可能性大于功能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