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tian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提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为研究目的和归宿,以该领域当前暴露的问题为引子,以一般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为起点,然后开展国际横向比较和我国历史纵向比较实证研究,对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作实证分析,接着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演变进行梳理,最后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现状、问题全面剖析,提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的设想。 全文包括导论共八章。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简要评价;研究方法、数据处理说明及逻辑结构;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本文拟综合运用财政学、公共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历史学及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一级政区,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为前提开展研究和处理数据,在政府财政层级理论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作些新的探讨。 第二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的因素及作用机制一般分析。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组织理论、管理学组织理论和财政学组织理论三个角度开展,从中梳理出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层级内、外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脉络。论述了经济基础、管理幅度、组织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形态、公共品层次性、管理者素质、人口、历史传统等因素对政府财政层级的综合影响机制。 第三章:政府财政层级的国际横向比较实证研究。这一章主要是对109个国家(地区)2003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对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的因素开展横向比较实证研究。通过数据的传统分类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进一步论证诸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国土面积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政府财政层级的,并在该领域做了探索性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初步建立了探索性的“RS二因素模型”。同时还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的地方政府财政层级历史变迁做了简要剖析,发现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财政层级设置除了受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外,还明显受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本章目的是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寻求国际横向比较实证依据,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提供国际经验借鉴。 第四章:建国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历史变迁研究。选择政局相对稳定和疆域统一或比较统一的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等九个朝代的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构成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考察。从历史考察角度进一步论证人口、历史惯性和地方官僚利益等因素对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的影响。本章目的是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寻求历史纵向比较实证依据,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第五章:1949—1978年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研究。本章首先对1949—1978年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作总体描述,然后对大行政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地区)、县(区①)、区②(区公所)、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财政层级的演变过程作了梳理。特别是对我国大行政区的设立、发展和撤销过程进行经验总结,认为管理主体的能力和经验、政府财政职能范围大小、管理技术等因素对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有较大影响,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的未来改革有指导意义。 第六章:1978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研究(上)。本章主要研究1978年以来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市(地区)政府财政层级的演变过程、现状、问题及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明确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当前的研究状态,为研究的最终目的:为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奠定基础。 第七章:1978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研究(下)。本章主要研究1978年以来我国县(区)、区(区公所)、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财政层级演变过程、现状、问题及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明确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当前的研究状态,为研究的最终目的:重构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奠定基础。本章最后部分对1978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的改革和研究情况进行了小结,认为(1)1978年以来省、县政府财政层级相对稳定,区公所的撤销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这说明历史传统或称为路径依赖因素对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有重要影响。省政府财政层级的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县政府财政层级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实施县、县级区和县级市的结构调整和加强。(2)官僚利益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曾为“虚设”的地区、街道办事处层级的演绎过程己说明这一点。(3)经济、人口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乡镇政府财政层级改革的目标应是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公共品,满足农民该享受的公共品需求,而不是撤销乡镇政府财政。(4)地级市(地区)政府财政已经具备撤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八章: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重构设想。首先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重构的原则,包括中国特色原则、系统性原则、政府管理与公民需求相结合原则、阶段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然后提出如下设想: (1)减少我国政府财政层级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要求,我国省、地级市(地区)政府财政的未来发展路径可分为近期“省直管县”,撤销地级市(地区)政府财政改革和远期“增直辖市”改革两个大阶段。 (2)县政府财政层级主要朝做强、做大、做精的方向改革,虚化、削弱县政府财政的做法都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我国乡镇政府财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均不宜撤销,但要进行改革,并主要从外延对规模过小的乡镇实施撤并,从内涵对乡镇实施精简,使乡镇政府财政成为小型精干高效的一级政府财政。完善对乡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立法明确规定乡镇政府财政职能,上级政府不得随意增加乡镇政府财政职责。条件具备后取消“乡财县管”,恢复“乡财乡管”,使乡镇政府财政真正建设成独立完整的一级政府财政。从长远来说,应将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成小城镇,成为现代化农业产业工人基本的生活聚集地,现代化农业产业企业的重要生产管理中心所在地。建设和完善小城镇公共财政。 (4)我国市辖区政府财政的未来发展主要是适度缩小管辖规模、增加市辖区数量,为撤销街道办事处创造条件。 (5)我国街道办事处政府财政的未来应该朝逐步撤销的方向发展,用10—15年左右时间分步推进最终全面撤销街道办事处。 (6)总而言之,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发展的整体路径构想:分近期和远期改革两个阶段。近期实施撤销地级市(地区)政府财政和街道办事处改革,10—15年之内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为:以二级半、三级、三级半(派出机关按半级算)为主,四级为辅的多层次体系。远期发展路径构想是经过10—15年的改革之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为:以二级、三级为主,四级为辅的多层次体系。此时,直辖市将增加至7~10个,街道办事处全面撤销。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一,在政府财政层级理论方面有所创新。(1)认为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层级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人口、经济、历史传统、政府官员扩张动机、管理技术、国土面积等等因素,但其中人口、经济、历史传统、政府官员扩张动机等四大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计量分析。探索性地建立了分析政府财政层级的“人口、人均国民收入二因素计量模型”。研究认为人口和人均国民收入对一国政府财政层级具有显著影响。(3)传统分类比较分析。通过传统分类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中央级、地方一级、地方二级和地方三级的平均管辖幅度分布呈瘦长的倒棱形“()”分布。而发达国家中央级、地方一级、地方二级和地方三级的平均管辖幅度分布呈纵向椭圆形“()”分布。对不同层级类国家比较还验证,管辖幅度与管理层级呈反比例关系的规律非常明显。特别突出的现象是,3层级类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财政的平均管辖幅度特别大,达120个之多。而从109个国家来看,中央级、地方一级、地方二级、地方三级政府财政的平均管辖幅度分别为20个、71个、16个、15个,也是地方一级的平均管理幅度最大,呈较胖的倒棱形“()”分布。呈现这种不同特征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第二,研究内容较为系统全面。本文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国际横向比较与国内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多样的数据为前题,对复杂的政府财政组织问题展开全方位研究,使问题能得到更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剖析,结论更为可靠确信。(1)横向研究内容。以109个国家(地区)的政府财政层级数及其相关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比较分析为主并辅之以计量分析。发现人口、经济和历史惯性等因素对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有重要影响。(2)纵向研究内容。以建国前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等九个典型朝代和建国后1949年至2006年的地方政府财政层级及其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的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演变轨迹作出描绘,发现人口、经济、历史惯性和地方官僚利益等因素对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有重要影响。 第三,研究结论和所提建议较切合实际。我国在实施政府财政层级的改革过程中,人口数量、人均国民收入、历史传统和地方官僚利益是必须考虑的四大主要因素,其中历史传统因素尤为重要,决定我国政府财政层级改革应采取分阶段“渐进”改革模式。在深入全面剖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认为:作为省—地—县—乡镇系列中的地级市(地区)政府财政层级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层级已经具备撤销的条件,应逐步撤销。而乡镇政府财政层级在今后一定历史时期内应在改革治理的基础上继续存在。只有等到我国高度城市化、现代农业基本建立之时方可考虑撤销乡镇政府财政层级。 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层级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近期和远期改革构想。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金融开放后,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对我国银行业开展参股并购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及国际上愈演愈烈的银行业参股合资大潮,论文在对国内外银行业引入外资情况进行多年研究的基
2018年9月18日,美国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如果中方反制,美国将对额外267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很快,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如下:rn美方不顾国际国内绝大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