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快速发展,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和谐辽宁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辽宁这样一个历史上就已经形成的重化工业基地,同时也是城市高度密集的省份,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结合本省实际,探索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独特道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当地资源为主要依托,以县城为中心,农村为腹地,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要素流动相对缓慢,市场功能尚未健全的半封闭式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之所以要研究县域经济,就是因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得到完善,政府依然掌握相对丰富的对资源要素配置的权力,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县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其实质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辽宁总人口的2/5、非农业人口的3/4生活在都市,以全省1/10的土地创造出2/3以上的经济增加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4左右。研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都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趋同是指区域间收入水平趋近于一致,或者是指不同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由于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差异,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与此同时,包括省辖城市及其郊区的都市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尽相同。通过区域趋同理论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辽宁都市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呈现趋同与趋异并存的现象,县域经济内部则表现为明显的趋异倾向。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辽宁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都将呈现更加扩大的趋势。
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分组比较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同时,都市经济的梯度差异也非常显著。在最近十年左右时间里,辽宁的城乡结构、县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均未发生明显改变,梯度差异持续存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也可以说是有增长、无发展。辽宁都市经济的扩散作用主要源于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回流效应则来自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扭曲,其根源在于市场化进程的迟滞。通过都市经济的影响力系数,可以大致判别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的强弱关系。应用相关回归分析和通径系数分析方法,本研究对辽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数理模型的分析,认为从过去11年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变化看,县域经济增长总体上依赖于财政支出的拉动作用,绝大多数县(市)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中投资与消费的拉动作用均未得到明显发挥,这也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繁杂而且艰巨,仅仅停留在县级政府的努力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应当在更高的层面统筹制定规划战略。从全省的角度看,在宏观战略选择方面应重点把握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因地制宜,实行双区双层工业化战略;二是突出重点,坚持城市化方向;三是改革创新,推进市场化进程。
根据都市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应本着要素集聚、趋避结合、就业优先、自主成长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根据都市经济影响力的强弱分别选取不同的主导产业,把提高就业作为优先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培植扶持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商招商,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体模式可分为同质化模式与异质化模式两种,并分别在不同模式下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按照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