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货会计随着期货交易的出现而产生,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会计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期货会计依据研究主体的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期货会计仅指从事期货交易的企业会计,此外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交易,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国际上对期货会计的规范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是最早建立期货市场的国家,因此其对期货会计的研究也领先于其他国家。1981年,美国FASB首次对外汇远期和外汇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也陆续在九十年代制定了很多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期货市场出现较晚,我国对期货会计的理论研究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相对滞后于市场实际应用。从长远看,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有着转移和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等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和国际期货市场接轨的重要条件。从短期来看,金融期货应该和商品期货共同发展,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已经在进行,我国股指期货的重新推出指日可待,金融期货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谱写新的篇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国际化的同时如何兼顾中国的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期货会计体系,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同时一套合理的期货会计体系既是期货交易发展所需,也是会计体系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会计通过一系列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的重要信息。期货市场的也将不断发展促使中国期货会计制度的完善。另外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如何在国际化的同时兼顾中国的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期货会计体系,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中国在制定期货会计准则时,应全面分析中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差异,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的内容。同时将期货会计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统一起来,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结合实际,适时改革,促使金融市场趋于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适合中国市场实际的期货会计体系。文章总体上共有6章:第1章讨论期货会计研究的意义,首先回顾了国际上期货会计研究的情况,介绍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在期货会计准则、规范制定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国际期货会计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以及期货会计研究所遇到的普遍性的一些计量问题。其次通过论述我国期货会计的研究状况,表明原有使用的期货会计体系滞后于实务领域的发展。提出本文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的理论分析,通过对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出发,分析研究期货会计有关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第2章着力于期货会计有关的我国新旧准则的横向比较分析和新准则与国际上期货相关准则的纵向比较。其中重点论述了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构成了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准则也适用于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在旧的规定下,我国过去的期货会计并没有将期货合约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是采用历史成本对保证金和其他一些事项进行核算。在开仓时,没有对期货合约本身作为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确认,也没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期货合约;开仓时候没有进行初始确认,更谈不上在持仓过程中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也不可能对持仓过程中的浮动盈亏进行确认。过去的期货会计,实质上便是一种保证金会计。新准则下利用期货会计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相似性,将其核算纳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明确了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条件。在计量方面,新准则更明确了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这样一来,横向上我国的期货会计相关准则,便基本与国际准则趋同,体系比较完善,方法先进。文章的重点包括第3、4、5章,集中对期货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中注重了理论分析和方法的紧密结合。第3章论述了期货会计确认的基本理论和标准,交易的会计要素辨析和期货合约的初始、后续和终止确认。第4章讨论期货交易的会计计量,分析了期货会计对传统计量理论的冲击,论述了期货合约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抉择,并举例说明了期货合约公允价值的取得和计量。第5章,在分析期货交易信息披露基本理论和期货交易的披露准则的基础上,论述期货交易在公允价值的模式下的列报。这三章集中论述了期货会计中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特性。讨论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其的影响。第6章分析国际期货会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期货交易的实际情况,展望中国期货会计的发展。并指出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会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增加某些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从而增加会计收益的波动性;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交易的可靠性不能完全让人信服,且获得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较高等障碍,提出提高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措施。本文从横向和纵向出发研究了期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选题方面契合当前期货市场的发展。我国股指期货的重新推出指日可待,会计核算中对期货交易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建立一套合理的期货会计体系既是期货交易发展所需,也是会计体系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研究思路方面,围绕今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对新旧准则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新准则直接将非套期的期货交易纳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体系中,但商品期货和即将重新推出的金融期货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究竟该如何对期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期货交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三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再次,针对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提出提高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措施。最后关于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动会增加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从而增加会计收益的波动性。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完善全面收益表的思想,已实现损益与未实现损益共同构成当期的全面收益。这样既贯彻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又在分类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为详细、准确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