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民工由于知识技能缺乏,常以健康透支为代价,谋求生存与发展,从而致使自身健康愈发脆弱,逐渐成为健康受损高风险群体,而在“全民健康”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健康脆弱性群体,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同时,农民工的健康不仅是卫生问题,更是关系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据调查,当前农民工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服务于生产生活相关的诸多行业,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基于此,从就业质量角度对农民工健康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识别农民工就业中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保护和改善农民工健康,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而且还有助于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健康的劳动力支持。
本研究从就业质量角度出发,借助健康需求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等相关理论,利用CLDS2016年数据,在理论分析与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健康的具体影响及群体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工总体就业质量水平比较低;分维度上,工作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职业稳定性等情况有所改善,但工作强度比较大、社会保障不足、工作自主性较低;同时,农民工在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性别和代际差异。第二,农民工整体健康水平仍较高,多处于“健康”状态,但通过不同劳动群体健康对比,发现这可能是受转移劳动力自选健康机制影响的结果;同时,农民工在健康方面也存在性别和代际差异。第三,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工总体就业质量对健康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分维度上,就业质量各维度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工作收入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健康;工作强度显著负向影响生理健康,社会保障显著负向影响自评和心理健康,职业稳定性显著正向影响自评和心理健康,工作环境显著正向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工作自主性显著正向影响生理健康,但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职业发展显著负向影响心理健康。第四,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代际差异。其中,男性和女性农民工在工作收入、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工作自主性等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在总体就业质量以及工作收入、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等分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就业质量提升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农民工收入增长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强社会保险收益率,优化农民工工作环境,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等对策建议。
本研究从就业质量角度出发,借助健康需求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等相关理论,利用CLDS2016年数据,在理论分析与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健康的具体影响及群体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工总体就业质量水平比较低;分维度上,工作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职业稳定性等情况有所改善,但工作强度比较大、社会保障不足、工作自主性较低;同时,农民工在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性别和代际差异。第二,农民工整体健康水平仍较高,多处于“健康”状态,但通过不同劳动群体健康对比,发现这可能是受转移劳动力自选健康机制影响的结果;同时,农民工在健康方面也存在性别和代际差异。第三,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工总体就业质量对健康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分维度上,就业质量各维度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工作收入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健康;工作强度显著负向影响生理健康,社会保障显著负向影响自评和心理健康,职业稳定性显著正向影响自评和心理健康,工作环境显著正向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工作自主性显著正向影响生理健康,但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职业发展显著负向影响心理健康。第四,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代际差异。其中,男性和女性农民工在工作收入、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工作自主性等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在总体就业质量以及工作收入、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等分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就业质量提升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农民工收入增长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强社会保险收益率,优化农民工工作环境,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