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研者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的教学理念。“温故知新”向来被古人视为有效的学习方式。Van Patten(Skehan,1998)的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必须转化为“语言吸收”才会导致“习得”的发生。“语言吸收”中的成分必须具备一定的“重复性”和“突显性”。可以说,背诵就是不断“重复”和“突显”语言信息,从而是达到“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Akinson和Shiffrin(1968)不仅对记忆进行了科学分类,还指出信息进入“长期记忆”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背(默)诵”。基于以上的理论支持和前人研究,作者试图将“语篇背诵”运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中来。“语篇背诵”和单纯地背词汇表最大的区别是,它属于“有意义地学习”,因此不属于“死记硬背”的范畴。在英语为非母语的环境下,英语写作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学生造的句子受到了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不仅不够地道,而且往往充斥着语法错误。此外,由于词汇量的匮乏,写作时用词单调,重复性大,缺乏准确性和恰当性。从组织结构方面来看,学生的英语作文明显缺乏连贯性,学生通常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组织性和逻辑性都非常欠缺。二语写作属于生产性学习阶段,要靠接受性学习阶段为先决条件。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脑的“长期记忆”中若没有“词汇储备”“短语储备”“语法储备”“文化储备”和“世界知识储备”,写作起来就如一潭没有源头的枯水。英语写作时的“薄发”是依靠长期背诵的“厚积”。正如Sinclair指出:“语言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公式化系统。”(Sinclair,1991)而英语写作中“公式化”的活用或者套用都是语言功底深的表现。为了进一步探讨“语篇背诵”对英语写作的有效性,本人从2008年9月到12月,在上海一所民办大学里开展了实验,并且以80位非英语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常规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对实验班的40名学生进行“语篇背诵”的要求,教材均选自《新概念英语3》。调查的结果问卷调查和前后两次作文测试的形式呈现。收集的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语篇背诵”的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对英语语篇背诵不再具有抵触情绪。他们开始接受并且认可背诵对英语学习,特别是写作的正面影响作用。学生背诵语篇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不自觉变得积极主动。写作测试的结果显示,语篇背诵的确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语言输入”,从而优化了学生的“语言输出”,克服汉语负迁移。学生的作文除了在语法上变化不大之外,在用词,语言流利性和谋篇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无论是总体得分还是分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这种“回归传统”的背诵教学法给学生在动笔写作前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储备”和“语感培养”,因此在无条件专门设立写作课的教学环境下,一些高校可以利用常规课给学生定期布置语篇背诵任务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和自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