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上的儒墨关系论说初探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和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自从墨家产生的那天起,墨家就和儒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塑造起到巨大作用的两大学派,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杂家就开始关注儒墨两家的异同与联系。汉魏南北朝时期,随着墨家的中绝,典籍中出现了很多“儒墨统称”的现象。唐宋时期,儒家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儒学道统,开始承接孟子批墨的立场,对墨家思想进行学理分析。元明清时期,对于墨家的评价随着思想界的变化而呈现出些微的差别。整个清代以前的墨学研究,基调始终是“尊儒抑墨”。由于士大夫缺乏对于墨学的深入系统了解,再加上自身深受儒学濡染,面对曾经被孟子批为“禽兽”的墨家思想,始终无法取得客观的立场。五四运动以后,墨学得到了学人们空前的重视,对于墨学的研究进入全新的阶段。梁启超用西学方法来注墨、研墨,使墨学研究方法开始向现代化转变,而胡适则完成了传统学术方法向近代化学术方法的转变。对于儒墨关系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就成绩斐然,对于儒墨异同产生的阶级根源、相异的治世理念、相异的逻辑方法等有精辟的论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儒墨关系研究的论文增长迅速,学者们扩大了儒墨关系研究的领域。对于儒墨关系的看法,不仅仅着重于儒墨的对立,而是看到二家的相通和互相影响。对于儒墨关系的研究,学界的观点各异,但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儒墨异同、对儒墨争论孰是孰非的探讨、儒墨二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等。对儒墨异同的分析侧重于对二家学术渊源、思维方式、阶级立场、价值标准、思想核心等的分析。对于儒墨相争的是非,历代学者逐渐取得了客观而又深入的看法。对于儒墨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从农民战争、儒家异端人物、文学、董仲舒儒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是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的分类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具有很好泛化性能的回归方法.提出了一种将回归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的新思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文坛上好评如潮。作为一个汉族作家,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以“他者”的身份,描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变迁史,这是非常引入瞩目
学位
“文学边缘化”最早是在20世纪末90年代初提出的,这一话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