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失去生命中关系亲密的重要他人(亲属、伴侣、朋友等),会给当事人带来无尽的伤痛。丧亲会干扰到当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甚至有可能颠覆原先对自己、他人或者世界的理解,消解丧亲者的部分人生意义。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谈论“死亡”成为一种讳莫如深的禁忌,更会令丧亲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哀伤深渊。然而死亡并不能真正切断生者对逝者的依恋,与逝者保持持续联结是哀伤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现象。方法:本研究在综述持续联结、延长哀伤及意义建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回译法在168名有过丧亲经验的群体中修订《压力生活经验整合量表》(ISLES),此后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持续联结量表中文版和复杂哀伤问卷修订版,考察了国内446名丧亲群体的持续联结策略和延长哀伤程度的现状,并考察了一些常见的人口学变量及与丧亲有关的变量对持续联结和延长哀伤反应的影响,揭示了丧亲群体的哀伤后适应现状,为国内丧亲与哀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结论如下:(1)持续联结在丧亲者与逝者的关系类型、亲密程度、逝者享年、死亡原因以及情感/社会退缩等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延长哀伤在丧亲者性别、婚姻状况、逝者性别、离世可预料性、与逝者的关系类型、亲密程度、逝者享年、死亡原因、丧亲时长、情感/社会退缩等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意义建构在丧亲者性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离世可预料性、与逝者关系类型、亲密程度、逝者享年、死亡原因、情感/社会退缩等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4)持续联结显著正向影响延长哀伤,意义建构显著负向影响延长哀伤,持续联结与意义建构、延长哀伤之间两两相关。(5)意义建构在持续联结与延长哀伤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