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体系的完善和职能的充分发挥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农村金融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商业金融不愿太多介入、合作金融制度缺失、政策性金融力不从心等,导致农村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代表。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已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的需求多元化特性,因此,农村信用社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国外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经验入手,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形成的原因,提出构建我国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设想。首先,本文对合作及合作金融的有关概念加以明确,并着重对合作制及合作金融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条件、背景、制度和原则加以表述,论述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其次,本文主要对我国及国际农村合作金融进行详细介绍和比较分析,包括演变、现状、组织形式、结构体系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重点指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分析推导出农村合作金融制度与功能的缺陷。最后,本文就我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分析现行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提出构建我国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继续深化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合作银行业务范围,培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设立农业合作保险机构,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担保体系,并就该体系确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管主体。全文在对农村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之后,把研究的路径和全文研究的结论应用到我国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和构建方面。在对我国农村合作的分析中,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的历史演变分析、现状与问题分析、我国农村合作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了改善和提高我国农村合作的路径与政策取向。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