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整合与教育问题既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又是一个在当代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社会整合的大系统中,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如何发挥大学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是一个关系到社会能否持续稳定以及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本研究以社会整合为研究视角,以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结构整合和规范整合方面,对其价值意义、教化模式、问题现状等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是指大学实施的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特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建立在群体间对价值信念共同认同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维系社会整合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某社会集团或阶级意志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成为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通过广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达成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到政权合法性和政治稳定的大局。教育是统治者实施意识形态教化,达到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体现出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古今中外思想家对教育与社会整合关系都有大量的论述,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大学作为社会机构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于实现社会整合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学术机构,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具有创新政治文化,促进政治发展的作用:作为教育机构,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传递意识形态,培养政治人;作为文化机构,在精神和价值方面,起到增强社会凝聚力,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作用。与其他机构相比,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具有一元与多样、灌输与渗透、批判与建设、复制与创新的特点。由丁意识形态再生产在本质上是出于国家目的的政治行为,主要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或间接控制教育体系,设计显性和隐性课程等方式来进行,这样形成的教育活动体现了政治社会化的需要,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必然孕含了再生产内在的基本矛盾。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丁提高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效率。
具有现代形态的人学从西方移植剑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中国大学形成了以政治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社会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教育活动在人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一套教化模式,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近代,大学从一个传统的政教合一的专制制度下的教化工具,成长为具有学术思想自由为基本原则的现代人学。由丁没有建立稳定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学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活动缺乏内在统一性,社会整合的功能是十分有限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权的直接干预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化模式。在组织管理上,有党的直接领导和监督;在教育内容上,系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至上而下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并逐渐形成了专门化、学科化的教育领域。这种教化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主要有: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政治权力和政治体制的干预、非独立自由倾向的学术传统以及苏联模式的影响。
在当代,随着中国社会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在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三股力量的作用下,大学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活动面临严峻挑战,给大学规范整合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带来影响。突出表现为:大学主导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世俗化功利价值观泛滥,教育土体淡化了意识形态的价值意义;实践操作层面的弱化滞后和长期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漠视,导致意识形态再生产效率不高。在实施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达到意识形态再生产的理想效果,需要注意意识形态内在结构在知识要素、价值要素、实施要素二个方面的统一。在保有大学精神文化特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前提下,当代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教育活动的价值目标是进行意识形态知识的不断创新,充分达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的价值引领。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教育的改革路向是:达成现代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认识转变,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要体现足够的弹性和包容性,构建多渠道教育的文化思想平台,从传统教化模式向人本教育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