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滑石前体法过渡金属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zibo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与环境的问题是全球所共同关注的两大问题。高效、清洁的锂离子电池已成功在移动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诸多应用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不断拓宽的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迫切需求研发高容量、高倍率、长循环的锂离子电池材料。过渡金属化合物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虽然具有比商用碳负极材料更高的理论容量,但因普遍存在充/放电程中形变较大和导电性差的共性问题而制约着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近年来,水滑石在电化学方面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利用高温热裂解手段处理水滑石类化合物前体,成功制备出两种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MgFe2O4/ZnFe2O4、 Co9S8/Al2O3/C),显著提高了在锂离子电池中用作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采用成核晶化隔离法宏量制备出MgZnFe-LDH前体,通过焙烧、酸蚀处理后得到MgFe2O4/ZnFe2O4纳米复合材料。XRD、SEM、HRTEM研究结果表明MgFe2O4/ZnFe2O4的纳米颗粒分布均一且分散均匀。MgFe2O4/ZnFe2O4纳米复合材料相对于物理混合的mMgFe2O4/ZnFe2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及倍率性能。并探讨了电化学性能提高的原因在于:(i)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介孔结构,有利于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与电极材料的接触;(ii)双活性物质互相限域,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充放电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提高了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2)利用水滑石的层板与层间阴离子种类的可调性,将表面活性剂型阴离子(SDS)插层到水滑石Co2+Co3+Al-LDH层间,得到Co2+Co3+Al-DS-LDH前体,在惰性气氛下焙烧后得到Co9S8/Al2O3/C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o9S8/Al2O3/C复合物在电流密度100 mA g-1时循环200圈后比容量能保持在970.3 mAh g-1,是第一圈充电比容量的88%。在整个可逆循环过程中库伦效率基本保持在97%以上。Co9S8/ Al2O3/C复合物提高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i)复合物中的碳能够增加导电性,防止多硫化物产生的中间体的溶解及与有机电解质的反应;(ii)非活性基质Al2O3能够缓冲体积的变化。
其他文献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植物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花生生产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油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果针是实现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荚的器官,果针的研究历来受到植物学家的重视。花生在其生长发育以及储存过程当中极易受到各种病原菌尤其是黄曲霉的浸染,严重影响花生生产、加工和贸易。果皮是花生荚果的屏障,对保护种仁、抵御病虫侵染和环境胁迫至关重要。种皮渗透性低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1/3Co1/3Ni1/3O2因其具有振实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制造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目前锂电池最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是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