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对杜甫的接受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诗人姜宸英(1628-1699),浙江慈溪人,博通经史,兼擅书法。诗宗杜甫,不拘唐宋;有注杜之作,见于其所著《湛园札记》中。姜宸英以其深厚的学养、出色的诗文创作,在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即从姜宸英的杜诗注解、诗学旨趣和诗歌创作三个方面,研究他对杜甫的接受情况。绪论概述姜宸英诗歌研究和姜宸英注杜研究的现状。姜宸英诗歌研究处于整体研究阶段,姜宸英注杜研究尚在文献著录阶段。本文研究姜宸英对杜甫的接受,能细化姜宸英研究,挖掘姜宸英在杜诗接受史中的价值,也能丰富杜诗接受的内容。第一章简述姜宸英接受杜甫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氛围。姜宸英经历了易代之乱和太平盛世,这使他对杜甫的接受有所侧重;他受浙东学术影响,注重经世致用,同时在诗文创作上也取得了成就,故其注解杜诗既重视文献材料,也重视诗歌艺术。第二章研究姜宸英的注杜之作。首先辨析《杜诗笺》《杜诗拾注》与《湛园札记》卷四注杜内容之间的关系。《杜诗笺》与《杜诗拾注》是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同书异名,《湛园札记》卷四注杜部分源于《杜诗笺》或《杜诗拾注》,但非全本。姜宸英注杜以《钱注杜诗》为底本,参考过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等书。姜宸英采用了诗史互证和以《文选》注杜等方法,体现出释事见意、以杜诗为史书和重视杜诗修辞艺术的特点。第三章分析姜宸英对杜甫人格精神、杜诗艺术精神和杜诗创作手法的继承。姜宸英继承了杜甫的民胞精神,关心别人的痛苦遭遇。由于他一生艰于科考,宦游旅食的经历使他对杜甫的干谒表示同情。姜宸英学诗转益多师,以老杜为宗,主张抒发一己性情。他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倡导诗歌的教化作用和反映现实黑暗的作用。他在诗中屡次化用杜诗,用杜诗典故,诗歌创作和注解杜诗存在联系。他的题山水画诗继承了杜甫题画诗“不粘在画上发论”和善用夸张的手法。姜宸英偏爱有苍茫远势气象的画作,既与杜甫的审美相合,也受到清初画坛风气转移的影响。在结语中,本文指出研究尚待提升之处。文末附录整理的《湛园札记》注杜条目和辑补的姜宸英文诗文评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1例阻塞性黄疸患者,40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11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行PTCD术,穿刺右
在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中,右心室功能障碍(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RVD)已被广泛证实和认识,但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
2007年ASLA专业奖评委评语:“做得非常好,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它在设计中很好地体现“环境正义”的理念。风景园林师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创造不同的景观。这个设计的可仿性非
传统鱼纹是中华民族纹饰中最重要的纹样之一,它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民间性最强的文化长链。鱼纹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
杜甫诗歌以其思想内容的博大和艺术技巧的精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集杜诗作为杜诗存在的特殊形式,也是后人对杜诗接受和学习的重要形式。集杜诗从北宋产生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清代达到空前繁盛局面。在清代众多集杜者中,晚清文人孔继鑅以其集杜诗内容和形式均继承杜诗特色而显得十分不同。本文以孔继鑅两卷218首《集杜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文史互证、统计梳理等方式,探究孔继鑅集杜诗对杜甫诗歌思
巨磁阻效应的发现极大的改变了信息存储的容量,使得磁学的延伸-自旋电子学的研究被兴起。人们认识到,如果能自由地操控电子的自旋,将会引领下一次信息存储与通信技术的革命。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后不同时期血浆及肾组织中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及其与肾损伤的关系,探讨ET-1和AngⅡ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OTIAKI)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
目的 :探讨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 (n =
西方媒体总是负面地报道中国事件,因而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从词汇、及物性、时态以及主-述位结构的选择对英国路透社新闻标题的批评语篇分析反映了表面客观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