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动词“打”字在书面和口头表达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在使用过程中十分依赖上下文语境,这给翻译者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去寻求对等表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主要是探究多义动词“打”在表实义和虚义两种情况下英译的翻译原则。研究的步骤是:首先分析北京大学CCL双语平行语料库中“打”结构的翻译样本,再对比《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的闵福德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而探讨不同母语对翻译的影响。基于平行语料库,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观察,汉语动词“打”作为虚义动词和实义动词两类情况下各类含义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省略和浓缩。省略是指不论是明示还是暗指,都没有与原文动词“打”相同含义的语言形式的对应翻译。浓缩是指其中存在明示或隐含的具有与原文动词“打”相同含义的语言形式对应的翻译。根据第三章得出的有关“打”在不同含义下的翻译方法后,我们再通过对比研究《红楼梦》的第81章至100章的英汉平行文本,发现汉英在思维方式、审美、道德价值和语用取向四个宏观层面的差异决定了译者在微观层面上的篇章、句法和词汇上的不同选择。从整体上看,以汉语为母语的杨宪益所主译的译本和由英语母语的闵福德所翻译的译本在翻译汉语动词“打”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压缩的翻译策略(其中包含省略和浓缩两种翻译方法)以实现从汉语到英语在思维方式、审美、道德价值和语用取向等层面的转换。但英语母语译者闵福德的译本所体现的顺应性较汉语母语译者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更明显。其一,就省略方法而言,闵福德译本使用省略的翻译情况占比更大,且在译文中删除的语言单位数量更多。其二,就浓缩方法而言,闵福德在选择浓缩的语言形式方面更灵活。本文认为,翻译“打”等汉语动词,应该基于词汇和语义的明确区分,以及对宏观和微观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理解,才能让译文更加顺应译文读者的需求。本文丰富了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论的研究,为汉英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启示。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翻译研究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互脱节的传统现象,指出了译者的母语不同会影响翻译结果,可以帮助避免主观臆断地评价或从事翻译现象,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