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往往带有一定的言语意图,说话人通过表达这些意图来行使一定的言语行为。如果发话者的说话意图对应答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应答者就会尽可能地满足发话者的要求,通过作出合乎发话者期待的应答来表达自己对发话者话语的态度,这种应答被称为“顺应性应答”;反之则是“反对性应答”。本文研究的汉语对话中的“同意”应答语就属于“顺应性应答”的一种。本文借用会话分析理论中的“相邻对”概念对汉语中对话中表示“同意”态度的应答语进行了系统研究,所谓“相邻对”,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不同的说话者之间一说一应相互衔接的一个对话。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4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同意”相邻对。我们根据实际语料的分布情况,首次界定了“同意”的语用意义内涵,认为汉语对话中“同意”应答语的语用意义主要可分为“认同”、“确认”、“接受”三大类,并由会话分析的“相邻对”概念提出了“同意相邻对”的概念。从实际语料中,我们发现“同意”相邻对中,应答语表示“认同”时,其引发语只能是观点;应答语表示“确认”时,其引发语只能是猜测;应答语表示“接受”时,其引发语只能是请求、要求、命令、建议;提供、邀请、道歉这几类,这一语言事实正好与“相邻对的特征”中前后话轮之间具有的“制约性相关”相符。本章还指出识别引发语的语用功能类是二语学习者学会正确作出同意态度反应的前提;识别引发语的语用功能要看引发语在会话交际过程中体现出的言语行为,而不能仅仅凭形式上的句类来识别。此外,本章还梳理了现代汉语句类和“同意”应答语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了“同意”相邻对中引发语应满足的条件。第三章:与“同意”应答语配对的引发语语用类型。我们从发话者的角度,指出与“同意”应答语配对的引发语语用类型,根据引发语实施的言语行为的不同,归纳出与“同意”应答语相对应的引发语共有12种:主观性观点、事实性观点、评价性观点、抱怨性观点、猜测、请求、要求、命令、建议、提供、邀请、道歉;为了帮助二语学习者识别哪些是有必要引出“同意”应答语的引发语,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引发语表示的言语行为,本章还一一归纳了各种语用类型对应的规约性句法形式和形式标记。第四章:汉语“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我们指出了汉语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即规约性句法形式)。从言语行为层面,将同意应答语分为含鉴定形式的同意应答语和不含鉴定形式的同意应答语,不含鉴定形式的同意应答语中又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本章末还简单介绍了非言语行为层面的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比如动作、沉默等。第五章:汉语“同意”应答语的情绪倾向类型。我们从应答者的角度,指出汉语同意应答语的情绪倾向类型,将情绪倾向和不同应答语的语用类型结合,列出相应的规约形式,让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模仿,以便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合适、得体地使用。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