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基因验证及序贯矫形技术治疗复杂脊柱畸形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性研究目的: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近期报道的14个易感位点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基因与AIS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210名女性AIS患者和2500名健康的青少年对照,收集其血样标本和影像资料。从全血中提取DNA,通过Taqman探针对rs141903557、rs11205303、rs12029076、rs1978060、rs2467146、rs11787412、rs188915802、rs658839、rs160335、rs482012、rs17011903、rs397948882、rs12149832、rs1134109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在AIS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手术取36例AIS患者近端的椎旁肌组织并记录侧凸角度、患者月经初潮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临床信息,同时收取36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验证成功的易感位点对应的基因在椎旁肌组织表达情况以及该基因与AIS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多态性位点rs141903557(LOC101928978)、rs1978060(TBX1)、rs2467146(LINC02378/MIR3974)、rs658839(BCKDHB/FAM46A)和rs482012(NT5DC1)的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AIS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IS患者中TBX1基因(0.003803±0.00095 vs.0.00499±0.00113,p<0.001)和FAM46A基因(0.00146±0.00065 vs.0.00193±0.000638,p=0.003)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NT5DC1基因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0.00346±0.0009 vs 0.00381±0.00114,p=0.155)。在AIS患者中,FAM46A和NT5DC1基因表达量和患者BMI、月经初潮年龄、侧凸主弯Cobb角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TBX1基因表达量和患者BMI及月经初潮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和患者主弯Cobb角度呈显著负相关(r=-0.514,p=0.001)。结论:Rs141903557、rs1978060、rs2467146、rs658839、rs482012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被证实与AIS发生相关。Rs1978060可能通过调控TBX1基因表达调控AIS畸形进展。第三章(第一节)序贯矫形技术治疗伴有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评价:和传统双棒技术对比目的:比较序贯矫形技术和传统双棒技术治疗伴有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结果,分析序贯矫形技术的效果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满2年的伴有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序贯矫形技术组(sequential correction technique,SC)和传统矫形技术组(traditional 2-rod correction technique,TC)。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主弯Cobb角、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等参数,采用SF-36量表评估临床疗效。记录各组之间围手术期及随访时并发症及冠状面平衡恢复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各变量之间的分布差异,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名患者,其中SC组14例(平均年龄64.4±7.3岁),TC组20例(平均年龄60.0±7.2岁)。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GK、CBD、SVA等参数以及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主弯Cobb角、CBD、GK、LL、SVA等参数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SC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为57.1±7.0°,术后矫正到25.7±6.6°(p<0.001);术前CBD平均值为43.5±11.9mm,术后显著降低至15.0±6.3(P<0.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至13.0±7.8(p=0.025)。SC组术后13例(92.3%)患者冠状面平衡改善为A型,1例(7.1%)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仍然为C型,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再次出现冠状面失衡。TC组术前主弯Cobb角为52.1±7.3°,术后矫正到25.0±6.1°(p<0.001);术前CBD平均值为45.6±7.9mm,术后显著降低至23.6±11.2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24.2±11.8mm。TC组术后冠状面平衡A型16例(80.0%),C型4例(20.0%),1例患者出现术后冠状面失衡加重现象。TC组在随访过程中,有2例患者的冠状不平衡从A型恶化为C型。TC组术后冠状面失衡的发生率比SC组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0%vs.7.1%,P=0.243)。除总体健康维度外,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SF-36量表中各维度得分均得到统计学上的改善(P<0.05),并且SC组患者的总体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改善(P<0.001)。SC组随访期间无断棒断钉、内固定拔出等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TC组3例(15.0%)患者出现断棒。结论:相比传统双棒矫形技术,序贯矫形技术治疗伴有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能够更有效降低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达到更好的矫形效果且可在随访中维持脊柱冠状面平衡及内固定稳定性。第三章(第二节)Ponte截骨联合卫星棒序贯矫形技术治疗重度特发性胸椎侧凸畸形目的:比较Ponte截骨联合卫星棒序贯矫行技术和传统双棒矫形技术治疗重度特发性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标准为:(1)主胸弯且Cobb角>80°;(2)行单一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3)随访满2年以上且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排除既往有脊柱手术史、术前进行牵引、行三柱截骨或分期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传统双棒矫形组(traditional correction,TC)和序贯矫形组(sequential correction,SC)。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胸椎局部后凸角(thoracic global kyphosis,T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等参数。以SRS-22问卷量表评估生活质量。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中并发症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者c2检验比较两组各变量之间的分布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连续变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C组共33例(年龄22.8±7.6岁),TC组21例(年龄24.1±8.7岁)。SC组和TC组胸椎侧凸主弯Cobb角平均值分别为93.6±7.8°和89.8±6.6°(p=0.070),主弯柔韧性分别为28.8±8.7%和30.4±7.9%(p=0.498)。SC组和TC组在融合节段、Ponte截骨数量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C组手术时间略低于TC组(251.5±42.8min vs.275.4±39.8min,p=0.020)。SC组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高于TC组(55.8±9.2%vs.45.7±8.8%,p=0.000)。两组患者术后CBD、AVT、TGK、SVA、LL均无明显变化。SC组2年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正丢失分别为1.1°和1.5°,均明显低于TC组(冠状面为2.9°,矢状面为2.1°,p均<0.05)。末次随访时,SC组患者SRS-22量表评分在外观和满意度评分高于TC组(p均<0.05)。术中矫形过程中TC组5例(23.8%)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或拔出,SC组为1例(3.0%)(p=0.026)。结论:Ponte截骨联合卫星棒序贯矫形技术能够提高重度特发性胸椎侧凸畸形的矫形效果,简化手术操作并减少术中并发症,远期随访矫正丢失少,能够维持较好的矫形效果,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第三章(第三节)序贯矫形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前期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应用序贯矫形技术治疗的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疗效,并分析序贯矫形技术在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患者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20年03月应用序贯矫形技术治疗的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患者共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8.1±2.8岁。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侧凸角、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偏斜角、头部偏移等参数,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RS-22量表。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12.2±28.9 min,出血量平均为349.3±58.7ml,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4±3.7个月。术前局部侧凸Cobb角为40.3±4.1°,术后减少至9.4±1.7°(p<0.001),末次随访时平均9.6±1.9°,未见明显矫正丢失(p=0.788)。术后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角及头部偏斜角均获得了显著改善(p值均<0.05)。本组患者术后SRS-22量表中外观维度评分、心理健康维度评分及患者总体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所有患者随访中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序贯矫形技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可以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矫形效果,降低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宏观经济一直处于下行期,加上疫情的打击,2020年世界经济发展格外缓慢,中国身为唯一的经济正增长的大国,体现出了优越的国家制度和卓有成效的国家政策。2020年,为了推进六稳六保政策的实施,国家和企业发行了大量债券,这虽然有利于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债率;另外,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过高、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妥善的彻底解决掉,如果企业的债务无
学位
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许多蛋白在生命过程中受到力学作用,因此研究蛋白质的力学性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此类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单分子力谱技术(single-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SMFS)能够在单分子层次以原子级分辨率对样品进行探测。捕获单个样品分子后,AF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治愈许多的血液系统疾病的非常重要的甚至可说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重度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是一种致死率非常之高的移植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预后极差。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甲泼尼
近十几年的一些新型材料,例如拓扑绝缘体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材料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拓扑绝缘体材料由于其特殊的无带隙且自旋动量锁定的狄拉克锥表面态结构,引起了许多关于其输运性质的研究。TMDC材料是由范德华力结合的层状材料,虽然已经有非常久的研究历史,但也是近些年才制备出单层材料。而且单层一般与块体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别,比如从间接带隙半导体转变为直接带隙。而且TMDC材料表现出多种多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当代天体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前沿。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引力束缚系统,其中的星系数密度远高于场环境。位于星系团中的成员星系由于受到稠密环境的影响,其演化过程远比场环境中的孤立星系更为复杂。对星系团环境中成员星系物理性质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星系演化的整体研究,还可以揭示星系团形成和组建的过程。高能X射线窗口是研究星系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不同物理尺度的天体,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到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及其他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危害环境的变暖效应。减排转化利用CO2方法多样,而采用微藻固定CO2能生产高经济价值的生物质。微藻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生物质中富含生物活性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油脂等,可以生产药品、营养食品、动物饲料、化学品和生物燃料等。自养型微藻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能高效转化利用CO2,但是细胞密度低和能量消耗高是制约微藻固碳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本文研制开发了带有
近年来,受人脑工作方式启发的神经形态计算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人脑是由~1011个神经元(Neuron)与~1015个连接它们的突触(Synapse)组成的复杂网络。神经元与突触是人脑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因此,在电子元器件层面上实现人工神经元与人工突触,对于实现低功耗类脑神经形态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比阻性耦合网络,容性耦合的晶体管网络静态功耗低,能够满足神经网络低功耗的应用需求,并且能
碍于长期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猖獗,权利人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和赔偿低的现状,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业界和学界一直主张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经过多年努力,已于2013年建立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015年明确侵害植物新品种情节严重的可以课以侵权人惩罚性赔偿、2019年建立商业秘密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随着2020年《著作权法》《专利法》修法工作的落成,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领域全面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道教发生了重要变化,在重玄学向心性论过渡并进而转向内丹学的过程中,一批道教学者为唐宋道教的转型准备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条件,吴筠是重要代表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吴筠道教思想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对其思想理论本身进行研究,较少综合唐代社会、政治以及儒佛道三教学术环境来讨论吴筠道教思想成因。本论文以吴筠道教思想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吴筠道教思想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