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2006年6月到2014年6月,荣成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0例,其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92例,年龄65岁-95岁,平均年龄74.2岁,所有患者通过X线片或者骨密度检查均可见明显骨质疏松表现,按照Singh指数,IV度以下均定性为骨质疏松症。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AFHR组)两种方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PFNA组83例,男性32例,女性51例,年龄(75.36±4.86)岁;AFHR组75例,男性30例,女性45例,年龄(75.19±5.37)岁。分别从年龄、性别、受伤侧、骨折AO分型、受伤机制、ASA分级、受伤前的活动能力、随访时间等术前基本信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引流、住院日期、术后负重时间等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刀口感染、褥疮、DVT、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死亡等早期并发症,Harris评分等多项指标对比分析研究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研究结果:从年龄、性别、受伤侧、骨折AO分型、受伤机制、ASA分级、受伤前的活动能力、随访时间等术前基本信息评估PFNA与人工半髋置换两种手术治疗方法,二者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证明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数据具有可比性。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等手术创伤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案,PFNA组要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人工骨头置换组短于PFNA组,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术后负重时间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短于PFNA组,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刀口感染、褥疮、DVT、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死亡等早期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优于PFNA组,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一年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对比,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者无明显区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让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早期卧床并发症,获得满意的功能,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