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大趋势:造字复体化与造词复合化——兼论与英语派生词复合词的对比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研究视野中,汉字是一个文字问题,复音词是一个词汇问题,它们分处文字语言两大阵营而毫不关涉。在通常情况下,谈语言学的似乎不屑于谈文字,谈文字的则越来越限于文字的结构形体。这种分治的观点反映出它本身就是对统一的汉民族语言文化做出了分割。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早期汉字与复音词的背后,深入到它们的构成基础、表义方式、表达效果等方面时,就会发现在分属文字与词汇不同领域的两个事物中,在汉语中却是相互交融的,表现出共性成分相当高的生成机制,共同组成了汉民族的表达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立足于汉文化、汉语汉字的关系的大背景来探求汉语汉字的特点,正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在合治语言观的指导下,描写了汉字由单体到复体的发展过程,以及汉语词汇由单体到复体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二者在生成机制上具有相当高的同构性,这种生成机制就是从已知求未知的方式。对于产生这种同构性的原因,通过对联绵词的分析发现,在这种同构性的背后不是简简单单的汉字的规则决定了汉语词汇的生成,或者是汉语词汇的生成规则决定了汉字的发展,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进了汉语汉字的复体化衍生。以上是对汉语内部的描写,为了更好的说明汉语这种在语言文字互动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程度相当高的生成方式,我们以英语的派生词和复合词作为对比对象,对比中发现,英语构词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从已知求未知的复体化发展方向,但这更多的是不同语言碰撞的产物,更多的是语言自身的规则在起作用,以此反证出,汉语研究应站在汉语和汉字的关系角度展开。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梳理了在汉语构词构字中体现出的分治论、反映论、合治论等不同的理论分野,以及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本论题的基本理论立场。 第二部分:首先对汉字和汉语词复体化的发展从时间线索上进行梳理,发现二者在变化时间上具有相当的同步性。然后从复体性的特点和复体化的原因上考察二者在内部生成机制上同构性,并以联绵词为镜子,从中考察在复体化发展中,汉语力量和汉字力量的矛盾运动。 第三部分:与英语派生词和复合词的对比分析。在对比的前提中讨论了音节形式标准和构词方式标准两个标准的问题,确定本文的对比标准为后者。接下来讨论了把派生词纳入对比项的理由。最后从派生词和复合词构词法产生的原因、特点、生成方式和书面语特色上进行比较,发现由于文字性质的不同,英语表现出与汉语不同的语法性、直义性的特点,复体化的原因除了自身内部意义系统的膨胀外,还有句法要求、外来影响、语言融合等因素,体现出了语言规则的决定作用。 第四部分:结语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并总结了常见的几种多媒体光盘软件评估标准并据此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为此作者选定了一个使用此光盘软件进行课堂教
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改革,标志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巨大转变。教师如何对待这次变革,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以及什么因素促进
本文试图从包括语言学与语用学在内的不同的源头与路径,对小说叙事声音进行多方位的探讨。本文把对自由间接话语的探讨作为切入点。第一章首先总结了图兰对叙事小说话语类型的
托尼莫里森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其文学贡献,她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她的第五篇小说《宠儿》是其最
因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会话句型和言语行为等话语特征比日常会话更具典型性,本文认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性别特征的话语文体学研究,能提供有价值的不同视角来探索性别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由于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的需要,接触愈加频繁。文化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接触,外来词便是语言接触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
林语堂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人物。他一生中至少留下了39部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用英语写成。他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林语堂简要介绍以后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二战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一位作家。马拉墨德的作品显示了对犹太传统和普通人的困境的关注和通过受罪来获得道德胜利的主题。因为他父亲移民到美
  本文首先对于语用学中语料收集方法做了简单介绍。在众多的方法中,话语完型法(DCT)和角色扮演法(roleplay)是语用学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法,因而本文重点对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