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而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常出现反复头晕乏力、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损害。据报道,全球大约有2.4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约有15%-40%的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并死于其所导致的并发症。持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所致的并发症,给大量家庭增加了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威胁。但目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导致的慢性感染,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免疫机制仍未明确。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人群的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肠道菌群在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者虽然可以阻滞乙肝病情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难以根治乙肝,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这一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肠道菌群与慢性肝脏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重建正常肠道微生物从而治疗慢性乙肝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菌群移植(FMT)也可称为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群的粪便制成粪菌悬液,然后将粪菌悬液以鼻胃管等各种方式输注入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人体内正常肠道菌群治疗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MT已被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各种肝脏疾病的治疗。FMT重建肠道菌群从而治疗疾病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其虽已作为多种肠道疾病的治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但在慢性乙肝方面的研究数据还是非常有限。若能将FMT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透彻,将会为慢性HBV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实验目的:研究菌群移植(FMT)在慢性乙肝(CHB)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实验方法:取50只6-8周C57/BL小鼠分为5组:对照(control)组、慢性乙肝(CHB)组、恩替卡韦(EG)组、综合治疗(EFMT)组、阻断剂(EFMT-TAK)组,每组10只,各组给予相应处理。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每隔10天留取5组小鼠粪便标本,12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肝脏组织及血液标本。采用HE染色进行组织学损伤积分,ELISA法检测HBs Ag、IL-18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表达,高通量测序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HB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EG组、EFMT组及EFMT-TAK组小鼠体重减轻程度与CHB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回升(P<0.05);(2)CHB组小鼠组织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EG组评分较CHB组减低(P<0.05),EFMT组及EFMT-TAK组评分均较EG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EFMT-TAK组比EFMT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P<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小鼠血清HBs Ag水平明显升高(P<0.05),经过恩替卡韦治疗后下降(P<0.05),EFMT组及EFMT-TAK组均比EG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4)CHB组较对照组IL-18明显升高(P<0.05),EG组IL-18水平比CHB组下降(P<0.05),EFMT组及EFMT-TAK组均较EG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5)CHB组的TLR4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EG组较CHB组降低(P<0.05),EFMT组进一步下降(P<0.05);(6)CHB组较对照组菌群存在显著差异。纲水平的热图分析表明CHB组中Gamm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Negativicutes丰度明显高于正常组;而Deferribacteres(脱铁杆菌)、Saccharimonadia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EFMT组Del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Negativicutes的丰度与对照组更为接近。科水平的热图分析表明CHB组的Burkholderiaceae(伯克氏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脱硫弧菌科)、Veillonellaceae(韦荣氏菌科)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EG组及EFMT组,上述菌群均逐渐接近于正常。α多样性指数表明CHB组的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EG组多样性得到回升,EFMT组进一步增高,而EFMT-TAK组的α多样性则最高。实验结论:FMT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18水平、改善其肠道菌群结构有关,TLR4信号通路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