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谷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子起源于中国,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抗旱、耐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被认为是应对未来日益干旱环境的战略储备作物。由谷瘟病菌引起的谷瘟病是谷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本研究通过对谷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rDNA-IGS序列分析、Pot2-rep-PCR分子指纹图谱分析和无毒基因鉴定等多种方法研究我国不同谷子产区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多样性。并利用PCR扩增技术,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的分布情况。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6个鉴别寄主,将2012年的204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划分成7群28个生理小种。C群在7个种群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为本研究的优势菌群;C17在28个生理小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对谷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地区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谷子产区的谷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地区特异性,但并不遵循严格的地理隔离。
  2.对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的扩增长度呈明显的多态性,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的rDNA-IGS序列存在显著的差异。序列中重复单元(GGGGGTCAGGGTA和CATTTTT)重复次数的不同是造成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对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谷瘟病菌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谷瘟病菌群体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寄主类型存在相关性。
  3.利用Pot2-rep-PCR分子标记,对2015年和2016年共249株谷瘟病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不同菌株扩增出的条带个数在1~13条之间,片段大小在0.38kb~22.3kb之间,说明谷瘟病菌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基于UPGRMA聚类分析发现,在0.85相似水平下,2015年的133株谷瘟病菌菌株共划分为20个遗传宗谱,包含一个优势宗谱GL1和多个特异性宗谱;2016年的116个供试菌株划分为23个遗传宗谱,同样包含一个优势宗谱ZB2和多个特异性宗谱。对两年间谷瘟病菌群体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具有差异性。谷瘟病菌群体呈扩张趋势,群体间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
  4.对谷瘟病菌无毒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发现,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AvrPiz-t、Avr-Pi54、PWL3和PWL4的扩增率为100%,Avr-Pib、AvrPi9、Avr-pik、Avr-pia、Avr-pii和PWL2的扩增率分别为98.79%、97.99%、56.63%、33.34%、20.48%和26.10%,未能扩增出无毒基因PWL1。分析表明,谷瘟病菌群体无毒基因的分布具有时空差异性,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无毒基因ACE1、Avr-Pib和AvrPi9编码区序列较为保守未发现序列变异;无毒基因PWL2、Avr-pia和Avr-pii变异方式主要为无毒基因序列的缺失,同时也包含编码区序列核苷酸的变异;AVR-Pita、AVR1-CO39、AvrPiz-t、Avr-Pi54和Avr-pik的编码区序列变异丰富,变异方式包括无毒基因的缺失、转座子的插入,单核苷酸的插入、缺失和突变等。利用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WL3序列的差异,可从分子水平上快速区分两者。
  5.对我国11个省份171株谷瘟病菌的无毒基因AVR1-CO39进行扩增测序,并利用ClustalX2.0和DnaSP5.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71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AVR1-CO39的CDS编码区共包含40个多态性位点,依据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差异划分为37个单倍型,H1型为绝对优势单倍型。我国11个省份谷瘟病菌群体的AVR1-CO39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由于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种群内部的遗传分化是谷瘟病菌遗传分化的主要方式,错配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群体扩张,并且谷瘟病菌的聚类与地理来源没有显著的关系。
  6.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对249株谷瘟病菌的交配型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发现,夏谷区谷瘟病菌64.17%的菌株为MAT1-1交配型,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26.67%,其余9.17%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春谷区谷瘟病菌的交配型为MAT1-1占40.83%,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占55.83%,其余3.33%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通过该方法检测多数谷子种植区存在MAT1-1与MAT1-2两种交配型的谷瘟病菌菌株,且总体上两种交配型菌株比例接近1∶1。但不同地区两种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并且自然界中存在谷瘟病菌两性菌株。
其他文献
期刊
为缓解城市中心地带空间拥挤、人口密度高、地价高昂、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绿地的系统性布局日益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口袋公园以其灵活小巧、功能多样的优势,成为了提升城市中心区生态环境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如何在平衡功能性与经济性的同时,使这些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的"绿色节点"布局合理,与综合性公园形成有机的网络系统,使游憩绿地服务范围能达到最大化有效覆盖的目的?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
叶锈菌(Pucciniatriticina)侵染小麦过程中,小麦常常发生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来抵抗叶锈菌的侵害。HR形成初期,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氧化迸发。本实验室长期从事小麦抗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实验室前期构建了小麦受到叶锈菌侵染的SSH文库,通过ESTs序列分析,筛查到TaADOR(Triticum aestivum ascorbate-depen
学位
小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气传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长。深入分析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分子机制、筛选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有效的途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LRR-RLPs)是一类缺少胞质激酶结构域的细胞表面识别受体,涉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抗病性。本试验通过RNA-Seq高通量数据库筛选得到一个接种叶锈菌后较0h转录水平持续上调的基因CL13020.Con
学位
START(StAR-related lipid-transfer)结构域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在动物中,START结构域家族成员往往仅含1个START结构域,与磷脂运输和脂质代谢有关,START结构域氨基酸发生变化后会导致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增生等)。拟南芥中START结构域家族有35个成员,包括仅含START结构域的9个成员、既含START又含HD-ZLZ结构域的16个成员、既含ST
学位
START(the lipid/sterol-binding StAR-related lipid transfer protein domains)结构域是含有200个氨基酸左右的序列,在植物、动物及细菌中都广泛存在含有编码START保守结构域的基因。已有报道表明植物中START结构域往往辅助其它结构域共同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拟南芥能编码START结构域蛋白的基因共有35个
学位
植物的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广泛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刺激的应答反应。二酰甘油激酶(DGK)是肌醇磷脂信号系统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催化磷脂酶C(PLC)的作用产物DAG磷酸化形成植物特色的第二信使分子磷脂酸(PA)。目前在多种植物中发现该家族的基因成员受不同胁迫诱导后表达量发生改变,成为应答胁迫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本文利用DGK的抑制剂R59022,证实了TaDGKs被抑制后降
学位
小麦叶锈菌是专化性非常强的活体营养型真菌,在不亲和组合中寄主细胞过敏性反应(HR)是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重要防卫反应。γ-氨基丁酸(GABA)是一个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小分子物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ABA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适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分析小麦与叶锈菌互作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GABA旁路中的TaGAD及TaSSADH在不亲和组合及亲
学位
现在人们对大型卫星星座在诸如全球通信等方面的应用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不管是为了在大气阻力摄动效应下保持覆盖模式还是在星座中某一卫星失效的情况下重构星座结构,这些都需要进行轨道控制。由于常规的控制策略显得代价太大,因此考虑解决星座轨道控制的自主方法很有必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造位函数法"的分布式控制技术,格拉斯哥大学曾用该方法来解决航天器的控制问题。开发出的算法允许对轨道诸参数进行直接控制,而
期刊
玉米大斑病菌作为一种植物病原真菌,其生长发育及致病性受到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共同调节。其中,由异源三聚体G蛋白介导的cAMP信号转导途径在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中都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前期获得了2个编码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基因(StpkaC1、StpkaC2)的缺失突变体,对其表型及StPKA-C下游调控蛋白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StpkaC1和,tpkaC2的基因敲除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