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固相变储能物质—(C<,n>H<,2n+1>NH<,3>)<,2>MX<,4>及其二元体系的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66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制约着国家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但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随着科技的极大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同时,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能源供给渐趋紧张,加之,在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世界各国把研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高效而经济的利用能源资源和能量存储的再生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太阳能作为一种巨大而无污染的再生能源,正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密度低,并且随气候、地理条件、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要克服它的这种不稳定性,就需要有中间储热装置,把收集到的太阳能有效的收集起来,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故储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成为太阳能热利用中的重点课题之一。 相变材料是利用相变储热来储能的,我们的目的是找到一种理想的相变材料。良好的相变储热材料应具有合适的相转变温度,高的转变热焓,良好的传热性,有利的相平衡,低的蒸气压,密度高,体积变化小,不过冷,适当的结晶速度,化学稳定性,无毒,不易燃,无污染,原料丰富易得,成本较低的特点。考虑到遴选储能材料的原则,固-固相变材料以其转变温度低、转变焓高、过冷程度轻、体积变化小、无相分离等优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当前,具有技术和经济潜力的一类固-固相变贮能材料为有机金属化合物四卤合金属(Ⅱ)酸二烷基铵,通式为(n-CnH2n+1NH3)2MX4,[简称 CnMX,其中M=Mn,Cu,Zn,Co…,X=Cl,Br,I],本论文选择了其中的三种化合物—四氯合锌(Ⅱ)酸二烷基铵[通式为(n-CnH2n+1NH3)2ZnCl4,简称CnZnCl(n=8,10,14)]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纯物质及其二元体系的储热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期为选择合适的相变储热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绘制了二元体系相图,为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固-固相变的活化能与结构的关系。 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的制备了有机金属化合物C8MX(M=Mn,Cu,Zn,Co;X=Cl,Br)及C10ZnCl和C14ZnCl,采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对纯样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C8MX的储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电化学方法和量子化学理论对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行为和结构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肼及其衍生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高效构建碳-碳或碳-杂键是有机合成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过渡金属交叉偶联或无过渡金属催化偶联是非常好的两类成键策略。铜金属催化偶联具有经济、高效、绿色和广适性等特点
麻黄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茎枝、根均可入药,麻黄碱有平喘、升高血压、收缩血管等作用。如何有效评价和监督麻黄及其深加工产品的质量,是目前实现规模化开发麻黄资源,延伸产业化链条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三种主要营养元素。通过对农作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可以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过度施肥也会造成土壤养分供应失衡、增大
烯醇醚是重要的合成砌块之一,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合成、新材料制备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其中,炔醚的官能团化反应是制备多取代烯醇醚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炔醚官能团化反应还比较有限。本论文以炔醚作为底物,通过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氢芳化及氢羧酸化等反应,发展了几种Z-或E-式三取代烯醇醚的选择性合成方法,论文主要分以下两部分:1、钯催化硼酸对炔醚的选择性加成反应研究。以醋酸钯为催化剂
碳类量子点(Carbon-based Quantum Dots,CQD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碳纳米材料,因其具备良好的光学特性、电学性质和生物性质,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光电设备、传感器、生物成像及生化分析领域。事实上,在生物领域,常用传统的有机染料作为标记试剂对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染色或修饰标记进行细胞和分子鉴别与测量;而在光电设备及传感器方面也是半导体量子点研究的更多并且更透彻。然而,这类传统有机染料
人体内疾病大多与基因相关,因此生物碱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天然异喹啉生物碱丰富存在于药用植物物种中,尤其是具有原小檗碱和苯并菲啶基团的天然异喹啉生物碱,在生物学上和抗微生物、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治疗活性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活性与核酸的结合密切相关。尽管生物碱和DNAs(双链DNA、脱碱基位点DNA、G-四链体和三链体)、RNAs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并没有关于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