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到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国家层面越来越强调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一环,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社区是城市发展的活性细胞。随着社会治理实践的不断推进,“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支撑点和着力点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系统的、基本的和微观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能够发挥其“透视”社会的巨大价值。城市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民族地区城市基层社区建设更事关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在当今我国的发展战略中,注重整体性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核心发展要义。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于沿海地区,这严重制约了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本文将民族地区置于国家整体发展布局之中进行思考,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和主体结构关系,这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公众幸福感意义深远。本文采取微观研究视角,将延边州L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以及问卷调查,运用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具体分析L市5个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及治理现状,并从主体结构关系角度总结出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社区治理经验,尝试提出针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