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北方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多产于中新生代盆地中,此类铀矿体普遍存在埋深较大,规模较小、零星分布的特点,它们在地表的指示不明显,因此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具有一定的难度。长期以来,寻找此类铀矿多依赖于钻探手段来区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分带,其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大大制约了铀矿找矿进程。核地球物理方法是现阶段和将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手段,其中活性炭测氡法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何提高活性炭测氡法的找矿效果,快速准确地圈定铀成矿靶区,无论在技术方法还是异常解释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论文首先通过物理模拟、拟合和现场试验等方式,分别对活性炭测氡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吸附器埋深、埋置时间、土壤湿度、地表植被、雨水以及地表地貌等因素对氡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器埋置50cm深时对氡浓度测量的影响较小;一般情况下吸附器在地下埋置时间在5天以上,氡浓度即可达到饱和;土壤湿度越小氡浓度测量效果越好;地表植被发育,不利于氡浓度测量;地表地貌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氡浓度异常的改变。研究和掌握这些因素对氡浓度影响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式,取得更好的探测效果。本文在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区开展活性炭测氡找矿研究,结合已知钻孔资料,探讨该区铀矿化带与氡浓度异常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铀矿化带多处在氡浓度异常高值所包围的低值异常区内。据此确立了根据氡浓度异常圈定铀矿体的基本原则,即以氡浓度异常高值所包围的低值异常区为依据,圈定铀矿远景区。上述原则应用于伊犁盆地南缘库捷尔泰矿区以北的活性炭测氡法氡浓度异常解释,较好地确定了层间氧化-还原前锋线的位置,圈定了铀成矿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