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应对老龄化危机,我国进行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从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由此,政府在现收现付制下对养老金的支付承诺开始显性化,养老金隐性债务(简称“IPD”)开始浮出水面。于是如何偿付这样一笔巨额债务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本文则尝试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全文可分为四大部分,即理论基础部分、现状分析部分、偿债路径选择分析部分及结论部分。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现状进行分析,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三支柱一保障”IPD偿债机制,最后总结全文得到四点结论。第一章是全文的指导语,起着提纲挈领的指导性作用。该章首先对本文的一些基本性问题进行了交代,如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等,接着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点评,指出了本文的三大创新点,最后从IPD规模测算和IPD偿付手段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产生来源。本章介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经历了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式的转变。而养老金隐性债务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有着直接关联,我国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产生于养老改革前的现收现付制养老模式,而显性化于改革后的部分积累制养老模式。第三章对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存量规模进行了测算。本章在介绍养老精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把参保职工分为“老人”、“老退休中人”、“新退休中人”、“在职中人”及“新人”五类,利用个体成本精算法分别计算各类职工产生的隐性债务规模,最后加总得到债务总规模数额。第四章对中国现行IPD偿付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IPD偿付机制,大多情况下采取财政托底补贴的方式来填补每年债务显性化所带来的资金缺口。本章认为,对偿付机制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如何支付,而要广泛的考虑到筹集、支付、增值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不良运作都会影响到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偿付。因此,本章分别总结分析了目前中国养老金的筹资困境、支出困境及监管投资困境。第五章对国外IPD偿付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当我国刚刚出现养老金隐性债务之时,国际上已有了很多较成熟的解决方法。放眼四海,应该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提炼吸收,自成一家。本章分别从增收、减支及增值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外的偿债实践,并得到了对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的四点借鉴。从第六章开始为文本的机制论证部分。本文在第六章的初始部分提出建立“三支柱一保障”IPD偿付机制的思想,该机制由四大路径动态组合而成。其中“拓宽筹资渠道”、“减少养老支出”及“余额投资增值”是IPD偿付的三大支柱路径,“辅助保障措施”则是三大支柱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必不可少。从第六章到第九章,本文逐一对这四大路径展开分析论证。在第六章中,本文分别论证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行养老彩票、划拨国有资产、划拨外汇储备、发行养老债券等各种筹资路径的可行性,指出目前在我国,最适宜实施的两种筹资偿债手段是增加养老财政支出及发行养老彩票。第七章是对减支偿债路径的分析。该章首先对推迟退休年龄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我国可以推迟退休的结论,但同时需要避开劳动力的供给高峰期,因此实施时间不在现在,却在十年之后。接着逐一分析了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养老金调整比率等一系列支出变量的变化对IPD造成的影响,指出虽然从理论上可以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控制来达到削减IPD规模的目的,但由于各种掣肘因素的存在,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很小。第八章是对增值偿债路径的分析。第一节对我国养老基金的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国统筹后建立新型监管模式的思路,并对新型监管模式进行了初步的设计。第二节则指出当前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机制尚不健全,需在两个方面进行改善,即要做到投资范围的多元化及建立最低收益风险补偿制度。第九章是对偿债辅助路径的分析。本章论述了IPD偿付的两大辅助保障路径。健全的社保法律体系为三大支柱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坚持的法律后盾,增强了其执行力。而补充养老保险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减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大大减轻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这两种保障措施对于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本章正逐一对此进行分析与论述。最后是全文的结论部分。本文形成四点结论。第一,对IPD规模的测算是建立偿付机制的前提;第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寻求IPD偿付的思路;第三,对IPD的偿付需要多条路径的共同作用;第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是偿债机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