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及成因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八外洋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地层、矿床地质特征、构造特征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闽中地区区域构造背景、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地层层序及形成古构造环境等对比研究,认为八外洋铅锌矿床属于海底喷流(气)块状硫化物-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型铅锌矿矿床。马面山群东岩组绿片岩属于初始矿源层,是成矿的基础,构造控制和岩浆热液作用的改造过程是成矿的条件,燕山期岩浆热液也是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最终形成了八外洋铅锌多金属矿床。根据新近测定的SHRIMP法锆石U-Pb测年值,厘定了闽中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变质基底地层,把马面山群地层由老至新重新调整为龙北溪组(Pt3 l)、东岩组(Pt3dy)和大岭组(Pt3dl)。据此对八外洋矿区基底地层层序进行了重建,按新的地层层序分布,表明矿区褶皱为南院-八外洋倒转向斜。同时,地球化学特征也可得出闽中地区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的判断。基性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少量英安岩和粗面英安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变质火山岩形成于岛弧裂谷环境。根据野外构造解析、室内磁组构研究、x光岩组分析和遥感图像解译,认为八外洋矿区变质基底马面山群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三期变形,且这三期构造变形在野外露头和显微尺度均表现为强烈的叠加。加里东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为近东西向,印支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为北(北)东向,燕山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为北西向。矿区及外围发育的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系统可能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而形成的区域近南北向左旋剪切应力场有关。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表明中生代晚期岩浆热液对早期形成的“矿胚层”有强烈的叠加改造作用。根据成矿背景和矿床产出模式十分相似的峰岩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认为八外洋铅锌矿床的主成矿期为86 Ma左右。通过对比闽中其它铅锌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对八外洋矿区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厘定,指出矿区及外围应立足于马面山群东岩组绿片岩,在矿区外围郑源、南院有望寻找该类型矿床,同时在八外洋矿区应注意大岭组地层下方隐伏矿体的寻找。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强烈隆升在沉积物和地貌上都留下了重要的证据,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其在成都盆地留下的沉积物记录和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地貌特征来反演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