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城区扩展”、“旧城改造”等运动大规模展开,各种城市利益的激烈碰撞、社会关系的迅速变更、分配机制的不断调整,使得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隔离与碎片化”、“空间挤压”、“空间剥夺”等现象,城市空间公正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空间公正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高价乃至天价学区房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出现,学生家长将购买学区房作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方式,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无奈选择,也是空间公正问题在教育空间上的缩影。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性服务业的依托载体,其配置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正,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而言,空间公正已经从国家区域层面扩展到城市体系。西方学者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正研究主要经历了地域均等、空间公平和社会公正等三个阶段,而我国当前的研究大多是以抽象的叙述为主,对空间公正的计量、测度和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同时国内外对教育空间的研究也多见于教育学和社会学领域,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还亟待扩展。本文选择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设施(中小学)为切入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问卷调查、SPSS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手段,建立了包括可达性公正、可获性公正、感知公正三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空间公正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西安市城六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的空间公正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发现西安市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空间公正水平总体较高,各个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碑林区的空间公正水平最佳,新城区、雁塔区的空间公正水平较好,灞桥区、未央区和莲湖区的空间公正水平不佳;从分项指标来看,C项教育感知公正各个区得分较为接近,B项可获性公正得分差异较为明显,A项可达性公正得分差异大。最后本文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设施优化配置的策略和建议:合理学校布局,保障就学可达性;建立包括师资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管理资源共享在内的大学区共享机制,提高基础教育设施的可获性;最终达到促进教育感知公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