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目的语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致使学生学习英语后常因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出现很多语用错误。 众所周知,语言使用得体与否,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正如美国语言学家布朗所说:语言,作为传承同一文化民族的交际工具,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表现形式、人们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见的和最有效的说明和呈现。(Brown,1994:170)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学习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获得语用能力。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文化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已对此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发表了大批专著和论文。但大多都是外语与文化教学的课题,而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尤其是如何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尚未涉及,更难说系统总结了。正因如此,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使学生建立和发展文化敏感性,在语境教学和模拟与真实的语言活动中逐步克服在目的语文化学习和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文化诧异感,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感。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了语言、交际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馨糕誉氯成部份,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语言离不开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因此培养跨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比较了大纲和新标准对文化意识要求的差异,表明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己被人们所认识。 第三章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出设想:1,在教学中加大文化意识的广度和力度,在教材中注意文化在意识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在日常交往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更新教师观念。从评价功能上、评价目标上和评价内容上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观。3,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跨文化意识:重新认识课程与学生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四章对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出了具体措施:1,从课堂教学方面着手,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行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2,从教师方面着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创新工作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文化导入并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文化资源。3,从学生方面着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培养提高文化意识的主动性,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对文化意识的敏感性。 第五章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调整教材应考虑教师的现有水平:改变教师的观念应考虑所在地区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于上述讨论得出以下结论:语言,文化和交际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实施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从教学、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