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从诞生至今,经过慢慢的发展已经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电影综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同时又打破了其他艺术形式只能通过视觉或听觉等单一领域传播的桎梏,通过“蒙太奇”这种电影剪辑技巧,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并且经过艺术化处理,把观众从感官获得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了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电影艺术更像是一具有血有肉的身体,叙事结构是作为这具身体的“骨骼”,同时也是对一部电影加以评价时无法避免的尤为重要的评判因素。电影艺术出现的初期,在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对故事的讲述都遵循线性发展的标准,即影片中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是由始至终并且紧密相连的。这种只有一条线的叙事方式更像是对某一事件的真实记录,保证的是故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这种叙事方式在电影艺术诞生初期,创作理念、技术等都还在襁褓期的大环境下,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叙事方式。在1916年,导演D.W.格里菲斯拍摄的影片《党同伐异》却打破了当时的这种线性叙事,影片采用了史无前例的剪辑手法,将四个故事打乱重新组合,并用母亲摇摇蓝的画面作为“粘合剂”把故事连接在一起,开创了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先河。但是,《党同伐异》作为非线性叙事结构的鼻祖,却并未能够让非线性叙事结构在电影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直到1994年,采用环形叙事结构的电影《低俗小说》获得金棕榈奖之后,这种打破常规线性时空的非线性叙事电影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环形叙事概念的解释,与毕业影片《齿轮》的创作历程与感悟相结合,来阐述笔者对于环形叙事的认识与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