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在总结了摩擦学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和金属塑性加工的特点相结合,探讨在金属加工工艺润滑中,润滑界面所处的微观环境和实现良好润滑时界面的摩擦学特性,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通过分析金属轧制和拉伸等工艺过程,指出润滑剂在变形区内的流动具有拉伸流动成分,并应用粘弹塑性体模型讨论了润滑界面的本构方程;(2)应用有机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碳链长脂肪酸、醇和酯在Al<,2>O<,3>表面的吸附量的变化,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吸附层的结构,结合Al<,2>O<,3>表面羟基化和极性基的结构特点比较了这三类有机物在吸附性能上的差别;(3)将表面化学原理与分子轨道计算相结合,讨论了酸、醇和酯的极性基团与金属Al原子间的作用,计算所得分子轨道指数较好地解释了这三类物质的减摩性能以及醇、酯复合的作用机理,并讨论了非极性基中碳链长度对吸附层分子间作用的影响;(4)鉴于润滑剂相和极薄的润滑层的非牛顿特性在实际的润滑实践中日益突出,该文采用二阶流体本构方程研究了流体法向应和差对润滑的影响;根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流效应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流体的粘弹性对润滑的影响;(5)以上述研究结果为指导,通过配方实验,研究了铝材拉伸润滑剂,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润滑剂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考察了几种润滑剂的综合性能,所筛选的工艺润滑剂配方在工业试验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