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络法结合推拿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风病是目前每年全球约五千万死亡人数中约占四百四十万(约9%),而美国每年超过七十万人患中风病,当中约五十万人为首次中风。有赖于先进的急救设备及药物,中风病致死的数目明显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是其所引致的残障率大幅升高,按数据显示约75%中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尤以痉挛性偏瘫最为明显,表现为肢体肌肉萎软无力、关节肌群挛缩,患者受累肢体肌肉及关节活动能力丧失、且多有肿胀疼痛,使患者失去自我照顾能力、运动能力,对家人及社会都引起沉重负担。由于全球人口老化,中风病患者数目增加,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数目亦相对升高。然而现代医学包括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复康治疗等都不能有效治疗患者肢体痉挛性偏瘫的症状,近几年医学界研究注射肉毒杆菌使痉挛肌肉松解,但此法只能暂时缓解患者部份肌肉痉挛,但时效不长,只能周期性重新注射,但此种治疗方式并不能提高患者肌肉及关节活动能力,且价格昂贵,而且,由于肉毒杆菌是一种神经毒性蛋白,其毒性副作用可能会引起其他症状如肌张力障碍。故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有效康复治疗是现今重点研究。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包括中风后失语、中风后失认、痉挛性偏瘫等一直行之有效。经筋理论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刺法是以十二经筋理论所阐述的经筋循行路线、病候以及治疗方法为基础配合不同的刺法而发展的治疗方法。由于现代解剖学的发展,近年已有不少医家及学者对经筋治疗作出不少研究和临床,能显著缓解痉挛程度,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使病人及家人减少痛苦及负担。  目的:  观察经筋刺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侧肢体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的影响,观察经筋刺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疗效,为其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本研究将符合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经筋刺法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40例。每组患者每日治疗一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共28天。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两周及第四周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痉挛指数(CSI)、修改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SFMA)等六方面对两组进行观察及分析评价。  结论:  经过4周的治疗后,经筋刺法组及传统刺法组在以上6个评分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治疗组及对照组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二代标准)疗效评定中,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均P<0.01,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组间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6.486,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通过ADL巴氏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组T=27.289,P<0.01,差分的95%置信区间显示治疗后优于治疗前对照组T=21.127,P<0.01,差分的95%置信区间显示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后组间相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18,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组间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总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组T=29.32,P<0.01对照组T=25.417,P<0.01,说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治疗后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6.975,P<0.01,差分的95%置信区间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主要观察患侧MAS评定,组内治疗前后对照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组T上肢=19.068,P<0.05,T下肢=34.794,P<0.05对照组T上肢=17.074,P<0.05,T下肢=21.243,P<0.05,提示两组治疗前后上肢、下肢及总分于MAS评定有显著差异。组间上肢治疗后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4.128,P<0.01组间下肢治疗后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8.437,P<0.01,提示两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分的95%置信区间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整体NDS评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组T=29.361,P<0.01对照组T=32.850,P<0.01,表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于ND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治疗后组间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7.36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NDS整体评分,而T检验差分的95%置信区间提示治疗组于整体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SFMA组内治疗前后相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组T上肢=41.445,P<0.01、T下肢=30.104,P<0.01及T总分=41.192,P<0.01对照组T上肢=22.764,P<0.01、T下肢=24.378,P<0.01及T总分=24.468,P<0.01,表示两组三部份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分的95%置信区间提示两组上肢、下肢、及总分各项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验,T上肢=7.037,P<0.01 T下肢=2.153,P<0.05 T总分=5.883,P<0.01,提示治疗组上肢、下肢、及总分各项均优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表明:经筋刺法组及传统刺法组均能较明显的改善患侧肢体肌张力及痉挛状态,尤以经筋刺法组改善最为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调查研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分别合并抑郁、焦虑的发病率和相关因素的影响,并调查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中医体质证型分布,不
目的:探索大黄赤芍汤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的机理,揭示其对内毒素(endotoxin)及其诱导的炎症介质、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大黄赤芍汤治疗肝硬化ETM提
目的: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多系统萎缩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征,对多系统萎缩患者进行证候分析,包括证素提取、证型特征归类,并对患者所服用方药进行统计,总结探讨病因病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临床的常见病,严蘑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有所提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脑微循环障碍为主的脑血管缺血性疾
目的: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是尿路感染(UTI)的主要病机,本课题旨在观察自拟通淋八草汤治疗UTI(下焦湿热候)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探讨和认识UTI的病理机制及自拟通淋八草汤治
目的:通过观察肾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雌二醇(E)、孕酮(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研究中药消瘤颗粒的临床疗效和对内分泌免疫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