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民间权威与乡土秩序--以吴村回族寺坊为个案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有其固有的乡土本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社会又有其个性化的特点。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具有多元复杂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社会秩序,“寺坊”这一民族民间生活组织形式在西北乡村社会的回族历史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通过对西北乡村社会一个回汉共居的民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回族寺坊场域内的民间权威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宏观背景下,从微观上洞察寺坊内各类权威人物的行为实践和行动策略是如何影响寺坊的运行秩序及村落的发展。从而描绘自吴村回族寺坊建立以来,尤其在近些年“村转居”的进程中寺坊进行整合与重构的过程特征,并挖掘这一变迁轨迹背后的权威结构、乡土秩序及整合机制。
  笔者主要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对吴村寺坊权威与秩序的变迁进行了民族志书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对吴村及其寺坊的时空坐落进行素描。了解吴村及其寺坊的基本历史与地理、居住格局与生计方式等内容;对吴村的村庄权力与文化的演变进行梳理;扼要介绍寺坊的历史与现状。第二,通过对寺坊坊民的口述史访谈,总结和梳理寺坊在第一阶段(1929—1959)中的传统权威结构与寺坊秩序。第三,继续通过口述史的访谈和实地调研,描述寺坊在第二阶段(1980—2010)的恢复重建及其在发展中的变革特点。围绕寺坊中的权威人物,寺坊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寺坊秩序发生了变化,寺坊传统权威发生了转换。第四,在第三阶段(2010—2015),城市化和“村转居”的到来,为村落和寺坊均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坊民出现了“分家”与“离坊”现象,而寺坊权威则在清真寺的拆迁重建过程中发生了权力博弈,“寺管会”发生了重组。第五,在寺坊发展的第四阶段(2015—2018),主要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描述了坊民在“上楼”以后,寺坊从短暂“聚合”到坊民“离散”的过程。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人们的“个体化倾向”正在逐渐加强,寺坊权威的权威性逐渐弱化。在“国家在场”的作用力下,人们更多地参与到了社区的社会生活之中,社区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仪式逐渐增强。
  笔者认为,通过对寺坊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权威的实践与秩序变迁的总结与讨论,社会变迁中地方社会与社区的发展,首先是以国家力量作为主导和制度支撑的,同时民间力量在乡土秩序的发展演变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的民间权威呈现出了逐渐衰落的趋势,民间权威在地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渐减弱,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存续越来越依赖正式的制度权威,这种正式的官方力量,体现在“国家在场”或“国家隐形在场”之中。对多民族村落社区中的回族寺坊进行微观阐释,考察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民间权威的行为实践与基本样貌,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回族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权力结构及运行秩序,从而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及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现实材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他对协商民主理论的开拓和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从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将中
学位
生死问题是与人相伴终生的现实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从未停止过对生死观的探讨。死亡作为每一个自然界生命体所具备的属性,原本不足为奇。但是,人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命个体,赋予生死一种独特的社会认知,随着这种社会认知的不断发展丧葬文化逐步形成。丧葬仪式作为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个阶段,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各民族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其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文化,又通过丧葬形
西宁市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三座——大佛寺(ō??ā??ā???ā?ā??ā???ā?ā?????ā??)、宏觉寺(?ǒ?ā?āō?ūā?ū?ā??ā??ā???ā?)、金塔寺(??ā???ā??ā???ā???ā?)。它们位于西宁市中心,大十字的位置。承担了西宁及周边藏、汉、土、蒙古族的信仰寄托。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历史上,西宁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联系中央与西陲少数民族的重要宗教场
磴口问题产生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阿拉善旗与宁夏省之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代表性的盟旗制与省县制对抗案例,省旗之间在从未爆发大规模军事武装冲突的和平框架下,紧抓西北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围绕磴口问题进行长时期的政治对抗。本文将磴口问题的产生、首次对抗与二次对抗以及最终解决的前后关键史实串联起来,作出纵向整体分析。同时探讨国民政府中央、阿拉善旗、宁夏省三方势力间的政治博弈对于磴口问题之影响,尝试解决
学位
中国历史上偏安江南政权的统治者大都希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但成功者极少。东晋末年,政局动荡,北府兵将领出身的刘裕趁乱崛起,其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扫平割据势力,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征伐战争,北伐中原,光复两都,建立了不世功勋,并藉此得以代晋建宋,成为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北伐虽然取得了成功,但由于军事力量南移却未能巩固战果,关中失守,河南防线压力增大,为南朝军事防御留下隐患。  本文运用历史学与民族学的
学位
1895年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时期。为了实现对台湾少数民族和山地社会的控制,维护殖民秩序,保障殖民利益,日本殖民当局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政策,史称为“理蕃政策”。  本研究借助文献分析的方法,重点对日本殖民台湾中期(1915-1930年)的“理蕃政策”进行爬梳和分析。文章分别从台湾殖民前期“理蕃政策”的沿革、殖民中期“理蕃政策”的形成、殖
学位
学位
满族家祭是以原始萨满教祭祀为蓝本,经过清初历朝统治者的不断改造、规范成全民族为一系但仍以血族姓氏为单位举行的祭祀,也就是本文中所提到的满族穆昆。它作为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并且蕴含着民族的文化。这其中荟萃了多种艺术形式,也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正因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也诞生了极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地方戏——新
学位
地方性知识是指当地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发展中建构起来的以具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文化以及世界观为基础所形成或产生的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知识体系,对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指导作用。而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社会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最大场域,应当成为乡村社会规范、乡村文明、乡村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典范,是帮助学生学习生活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培育地。因此,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将地方性知识融入乡村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