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异化·跨界——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高度物质化的商业环境遏制了香港人文文化的发展,使香港一直无法摆脱“文化沙漠”的粗浅印象,大陆中心意识也导致香港文学在“九七”回归以前都不受重视,被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弃婴”、“边缘”。不过,这种边缘的处境同时也可以视作一种契机,香港作家由此努力探索文学的多元性与可能性,力图突破种种刻板的论述。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便是执掌旗帜行进其中的一支个性队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与西等多种文化特质,产生中心与边缘、都市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商业体制与文学场域、区域与整体等多重权力关系与复杂矛盾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着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文学实践。而消费文化语境的限定,不仅仅是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当作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商业语境作为一种境遇现实,观察消费文化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和接受产生的深刻影响。
  基于此,论文将从香港边缘状态的呈现、异化主题的延伸与小说的跨界实验三个角度出发,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考察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神思想及形态特征,并追寻其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当中的意义与价值。
  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梳理广义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谱系、美学特色及相关主义之间的关联,简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的关键特质及个中联系,并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价值、框架思路进行总括性的阐述。
  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通过香港文学生态环境的探讨和地域文化的比较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后三章结合文本细读展开文学的内部研究。
  第一章试图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作出整体描述。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运行机制可以看到,奉行坚守严肃文学品性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以来都在以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艰难生存。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也在不断调适自我,试图在文学理想、市场趣味和公共规则中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香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接受过程与西方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存在一定时差,香港现代主义经过现代化、本土化、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现代与后现代的杂糅。因此,对于香港现代主义整体的内涵与性质便容许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理解。除此以外,中西文化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赋予香港文学“混杂”的特质,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既有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反思。
  第二章从香港的“边缘”状态及其独特价值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互动交流。依据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发生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到一条完整、连续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路线,而香港现代主义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革命中的一次高峰。香港不仅在传统断裂的特殊时期接过了文学薪火,承担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转承枢纽作用。在此意义上,香港文学的意义不能仅以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作僵化论述,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存在相对性和变化性。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理版图中,上海、香港、台湾三地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既有继承和转化,也有文学内部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比较上海与香港、香港与台湾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文化环境与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个性。
  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分析,主要探索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思想精神。从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代际的作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特性,崛起于50年代的刘以鬯、昆南、马朗等是香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后的“资深一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作家,每一代作家的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对前代进行拓展延伸,也有反省和创造。章节内分别选取刘以鬯、西西、董启章、潘国灵作为四代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意识与历史精神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现代主义书写旨趣与方式的演变以及作家思想观念上的突围与超越。
  第四章围绕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讨论都市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城市,承受着由物质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疏离感,但另一方面,香港也因其开放多元的历史传统而具有文化包容性。作为亲历异化的都市人,作家借助作家形象的塑造进入城市言说,同时还扮演叙述者的角色。他们群体性地在都会情境中经历迷失,也从中探求自我拯救之路。异化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景观,从病态的市井男女到纷繁庞杂的物质,都可以见到现代文明病影响下人类的历史命运,以及物化逻辑之下“人”与“物”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和解的矛盾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殖民环境影响下港人历史观念的异化问题,香港现代主义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断裂的殖民记忆和疏离的历史意识。
  第五章主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跨界影响。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很注重发掘个人的内在意识世界,表现人类颓废虚无、荒唐放纵等负面心理倾向,导致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的质疑和批评,并由此引起关于“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但从现代主义作家具体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割裂写实与虚构的联系,还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现实存在与现代、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融汇。此外,香港现代主义很注重叙述形式、技巧和结构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作家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文体的越界探索了文学表达的多种可能。现代主义不仅在吸引着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也产生影响,从古龙小说可以看到存在主义与武侠文学的融合,这种尝试使通俗小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结语部分重申了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并探讨了现代性的书写方向。从一般的现代性意义来说,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精神上,都在实现向传统反叛、与传统决裂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成果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香港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构建起多元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风格,其现代性书写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接下来面对现代性书写如何继续进行下去的问题,无论是倡导回到“以人为本”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还是面向未来的“重写现代性”,都颇具启发作用,香港的现代性书写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成绩测试伴随着教学计划的推进而形成,作用突出,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成绩测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学期的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成绩测试的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留学生汉语水平的目标。  本文考察了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汉语进修班2018-2019第二学期七个层次的综合课期末考试试卷,首先统计各层次试卷的题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英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先后获得过布克奖、卡夫卡文学奖、亚瑟·克拉克科幻小说奖等文学奖项,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在她已经公开出版的17部长篇小说中,根据作品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女性主义小说、经典改编小说、以及科幻小说。本文选择阿特伍德的科幻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使女的故事》与《遗嘱》、“疯癫亚当三部曲”以及《最后死亡的是心脏
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8-)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戏剧家。她的戏剧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意识,在英国乃至世界的戏剧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邱吉尔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融通古今、奇谲怪诞的非自然叙事,呈现出魔幻的创作风格。本文选取她具有代表性的《优异女子》《食鸟》《妖女》三部剧作为研究案例,以时空、角色、情节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探究了邱吉尔剧作中魔幻叙事的表现形态
帕慕克的小说通过都市漫游者的视角,细腻、真实地展现了伊斯坦布尔这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并存的都市所特有的人文地理景观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况,对现代性给土耳其社会及民众造成的一系列恶果进行了深刻反思。  第一章以土耳其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参照,分析其现代化的积极成果为“都市漫游”提供的可能性;其次,结合三部小说《黑书》、《纯真博物馆》、《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具体内容,简要阐述三位主人
作为相和歌之一种,楚调曲孕育于汉代民间歌谣,后在魏晋成熟的音乐体系下于清商三调之后产生,在刘宋时期形成了诗乐舞一体的大型综合演奏程式。它不仅有“行”题乐府的音乐共性,也有“吟”“怨”所代表的悲音特性。曲辞为适应音乐的需要呈现出拼凑与分割的现象,且运用固定句式与套语。本事则统一表现出悲怨的情感特征。作为清商三调向大曲过渡的中间曲调,楚调曲与瑟调曲一起参与了大曲的演奏,其中“解”、“乱”与但曲成为其作
婺剧徽戏,是徽戏艺术与金衢地域文化结合而生的地方性戏曲艺术,是指演唱皮黄腔和吹拨腔(芦拨腔)音乐、表演上述诸腔剧目的戏曲艺术的总称。目前学界对于婺剧徽戏的研究较少,对其剧目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剧目汇编阶段。七十二本婺剧徽戏是婺剧徽戏传统剧目中的常演剧目,集中体现了婺剧徽戏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对七十二本婺剧徽戏剧本的研究,主要内容可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是对选题背景及其意义、婺剧及婺剧徽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