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在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患者行为阶段的评价,给出该阶段的匹配行为干预,旨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达到促进患者建立良好健康行为、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选取2019年2月—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的70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在射波刀治疗后接受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实施TTM护理模式。在射波刀治疗前后和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组根据疾病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阶段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制定个人干预计划、改变不良观念、增强动机、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两组分别应用通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 V3.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 P-Q-SF)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行为阶段分布的变化。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婚姻、工作、文化程度、病程、TTM的阶段、疾病种类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在QLQ-C30中躯体领域、总健康水平和症状领域的疲倦、恶心呕吐、食欲丧失9项评分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6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QLQ-C30中躯体领域、总健康水平和症状领域的疲倦、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10项评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促、失眠、便秘、腹泻、经济困难,其余5个领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疼痛领域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程度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焦虑、抑郁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焦虑、抑郁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Fo P-Q-SF量表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平均得分(31.58±5.58)分,其中,生理健康维度得分略高于家庭社会;干预后观察组的恐惧水平、生理健康维度和家庭社会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恐惧水平、生理健康维度和家庭社会维度得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恐惧水平、生理健康维度和家庭社会维度得分也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行为变化阶段比较:干预后观察组行为变化阶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基于TTM的护理模式,可以改善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功能领域和总健康领域的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其它领域的改善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2)通过基于TTM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疾病恐惧负性情绪,降低了患者焦虑、抑郁及恐惧的心理,以平和心态接受疾病及积极配合治疗。(3)通过基于TTM的护理模式,改善了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患者的行为阶段分布。帮助患者树立控制不良行为的意识,建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巩固疗效及康复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