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首创的一种关于发散性思维及图形表达的科学研究成果。它可以运用图片、文字以及数据等把错综复杂的知识整理成一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整体结构。由于它具有工具性、可视化、便于笔记梳理的特点,因而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地应用于课程教育、企业培训等众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思维导图的不断传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灌输,造成学生高阶历史思维能力的缺乏,长此以往,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也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比传统历史教学中概念图的运用,思维导图更能符合历史教学直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新课改的时代要求,更能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在研究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实践,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思维导图在教师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和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的自主运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教学案例,论述思维导图在本课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并对此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为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策略,从而弥补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思维导图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虽然思维导图能在历史教学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构建思维导图,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关键性的引导、离不开大量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在具体应用中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影响到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参考,丰富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提升历史教学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