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eign Learners'Acquisition of Chinese Prepositions and Their Errors Analysis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q12262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普遍感到汉语的介词难学难用,原因之一是汉语语法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特点决定了介词在汉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介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一般不易捉摸,而且介词用法灵活,一个介词又往往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所以常常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原因之二是作为汉语本体的研究与教学者,我们对本身就错综复杂的汉语介词的语法功能研究得不够深入,教学当中使用的方法也不够科学,这就更使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介词时会产生大量的偏误。原因之三是由于外国学生的母语背景不同,与汉语语法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学习起来尤为吃力。例如,从传统的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日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英语是屈折语。不同的语法体系,给留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学习困难,尤其是介词。   本文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HSK(汉语水平考试)动态作文语料库为数据来源,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偏误分析法,分析英语、日语学生汉语介词使用频率,并与中国人的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同时重点探讨同为印欧语系但母语背景不同的留学生在汉语介词习得过程中的偏误情况。   结果表明:   a.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相比,英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频率要高得多。英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总体频次明显高于日语组。日本学生与母语组在汉语介词的使用频次上没有明显区别。   b.印欧语系学习者(俄语,法语,英语)彼此之间在使用汉语介词的总体水平上相当接近。不同的母语在某些介词单项上有差别。介词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俄语>法语>英语。介词偏误率上,不同的母语偏误率不同,但比较平均,差别不大。偏误类型上,不同母语在习得汉语介词时相对一致,大致归纳为三种:结构问题,使用问题,表达问题。印欧语系学生在使用这些介词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的外语教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都有了十足的进步之后,大学英语却越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多数的院校的英语教学都以基础英语为主,然而
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英语教学状况严峻。教师们采取各种方法改进英语教学,既改善教学方式,也改良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
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研究词语行为的新视角。一个词语由于频繁的与某类词语搭配而“沾染”了有关的语义特点,整个语境内就弥漫了某种语义氛围,这种现象就称
本文以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阐释了中文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特征以及动机。文中所选取的语料大部分来自于
近年来,口语任务研究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受到重视,其中又以操控任务复杂度影响学习者语言表现的研究最引人瞩目。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计划时间因素的研究,而口语帮助(相关语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