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小概率,大影响”的特点导致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难度,也刺激了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深化,如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定量化;信用衍生产品迅速发展;信用风险管理采用资产组合方式;信用风险管理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等。其中:运用特定的符号对债务人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及其违约的可能性进行量化的信用评级正是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对客户信用等级研究提出了现实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于作为国际公认的银行监管以及银行风险管理重要依据的《新巴赛尔资本协议》及其核心内容——内部评级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实践及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信用评级目的、评级体系的设立、评级指标的侧重、评级结果的检验及运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指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对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研究,首先是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为此,本文在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以及对客户信用评级结果的检验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最具有代表性及概括性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9项基本指标、11项修正指标和6项涉及现金流量的辅助指标,以及较为全面的定性评价指标,并通过功效系数法与综合分析判断法进行测算;强调通过信用评级转移矩阵分析及违约概率统计等检验手段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对客户信用评级分析只注重历史数据,不注重未来现金流;过分强调专家定性评价,不重视科学计量模型;只注重评级结果的评定,不注重评级结果的检验分析等不足。此外本文还通过一汽车制造企业——DM有限公司评级过程对信用评级指标的运用进行了实证;并以某商业银行2310户公司客户为样本,对信用评级转移矩阵进行了分析论证,充分展示了整个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