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qian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一种脊髓遭受外力引起的创伤性疾病,致残率很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是脊髓损伤的两大机制,原发性损伤与遭受外力打击的强度与范围有关;继发性损伤是脊髓原发性损伤后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的脊髓二次损伤。研究表明,创伤性脊髓损伤后的二次损伤是脊髓功能障碍不可逆转的主要机制,脊髓损伤的结局取决于一系列细胞、分子水平及生化级联反应介导的二次损伤的程度,包括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血管事件、细胞凋亡、钙离子内流及氧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等,所以控制继发性损伤成为研究脊髓损伤治疗的热点。  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 NF-κB过度活化通过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释放来启动局部炎症反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脊髓神经元损伤。因此,针对脊髓损伤后NF-κB 激活的各个环节,选择性地加以阻断,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成为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新靶向。硼替佐米是一种高选择性的26s蛋白酶体抑制剂,其极易进入细胞内,能选择性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后一系列炎症因子的表达。在动物脑卒中模型和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硼替佐米治疗减少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并最终减少损伤范围和神经功能缺陷。目前,硼替佐米在脊髓损伤治疗方面无相关研究,是否具有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潜力仍不得而知。故本实验通过给予脊髓损伤大鼠硼替佐米治疗后检测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炎症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存活及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旨在探讨硼替佐米在损伤脊髓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探索脊髓损伤治疗的新方法并为TSCI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方法。  目的:  评价硼替佐米在创伤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对脊髓神经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78只,体重250-300g,雄性,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对照组(损伤脊髓,等量DMSO治疗)、治疗组(损伤脊髓,硼替佐米治疗)。T10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各组大鼠BBB评分于术后1周、2周、3周及4周进行。术后24小时处死部分动物并行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检测及NF-κB 信号通路的检测。术后28天处死剩余动物行病理学检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应用SPSS 20.0进行分析,两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三组之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P值小于0.05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BBB评分:术后1周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开始实验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假手术组各阶段评分均为21分。  2、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呈现正常脊髓形态;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有神经元缺失、胶原疤痕增生改变,而实验组以上改变均较对照组减轻。  3、神经元存活情况:假手术组脊髓神经元及尼氏小体形态正常、清晰,表明神经元营养及能量供应正常;脊髓损伤组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神经元染色异常,尼氏小体模糊不清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实验组较对照组保留了更多的神经元、形态也较正常,差异显著(P<0.01)。  4、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免疫荧光示脊髓损伤组GFA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实验组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  5、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示实验组MPO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假手术组无明显MPO阳性细胞表达。  6、NF-κB 信号通路:定量PCR结果示实验组NF-κB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及ELISA结果示实验组组NF-κB p65及磷酸化NF-κB p65 (Ser536)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硼替佐米能抑制脊髓损伤后急性期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炎症反应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显著减少神经元损伤,并促进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因此硼替佐米可能具有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潜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