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迁飞害虫,前期研究表明草地螟周期性大发生不仅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也可能受到种群自身性比的内在制约。本研究以草地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昆虫行为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草地螟种群在无生存压力的情况下雌雄蛾的理想性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幼虫密度、寄生天敌和趋光性分别对不同发育阶段草地螟性比的影响作用,为从性比角度预测草地螟种群动态,服务于种群的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明确了雄蛾最大交配次数与最大后代生殖数量分别为10次和1230粒,平均交配次数为4.95±0.49次,平均后代数量为461.05±79.05粒;雌蛾最大交配次数与最大后代生殖数量分别为3次和368粒,平均交配次数为1.70±0.14次,平均后代数量为154.96±22.57粒。表明在无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草地螟种群雌:雄的理想性比为2.9:1,在此性比结构下种群能够获得最大的增长速度。在雌雄比分别为3:1、2:1、1:1、1:2、1:3范围内,当雌雄比大于或等于1:1时,成虫平均后代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雌雄比下降到1:2时,成虫平均后代数量显著低于雌雄比为2:1的性比结构;雌雄比下降到1:3时,后代数量也显著低于1:2时的性比结构。表明在雌雄性比小于3时,种群后代数量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雌蛾的数量比例,雌蛾比例越高则种群的增长速度也越快。雄蛾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下降而逐渐下降,在3:1~1:1的性别结构之间差异显著,当雌雄性比下降到1:2和1:3时,两种性比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低于其余性比。雌蛾的交配次数随雌雄性比值的增加而增加,在3:1和2:1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性比结构下的雌雄蛾寿命无显著差异。2.在(1、5、10、20、30、40)头/瓶这6个幼虫饲养密度下,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大,草地螟羽化后的成虫雌雄比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密度为10头/瓶时雌雄比最大,为1.38±0.15,密度为1头/瓶和20头/瓶时雌雄比接近1:1,密度为30头/瓶时雌雄比最小,为0.80±0.08。结果表明,在1~20头/瓶密度范围内,种群中雌蛾的比例相对于1:1偏高,而在20~40头/瓶的密度范围内,种群中雄蛾的数量相对于1:1偏高,表明种群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性比进行种群数量的自我内在调节。3.伞裙追寄蝇在寄生不同密度的草地螟幼虫时存在性别偏好,且与种群密度对性比的影响作用呈叠加效应,即低密度(5头/瓶)条件下,雌雄比大于1,寄蝇偏爱寄生雄虫,进一步提高了雌雄性比值;在高密度(30头/瓶)条件下,雌雄比小于1,寄蝇偏爱寄生雌虫,进一步降低了雌雄性比值。寄蝇对草地螟的性别选择特点,表明种群密度和伞裙追寄蝇均可以通过性比调节种群的增长,在种群数量较高时降低雌性的数量,从而抑制种群数量的增长;在种群数量较低的情况下,通过降低雄蛾的数量比促进种群的增长。4.草地螟雌雄蛾上灯节律存在明显性别差异,雌蛾主要在上半夜扑灯,雄蛾主要在下半夜扑灯,这与雌雄蛾自主飞行节律相吻合,但雌雄蛾对黑光灯的总体趋光反应率无显著差异。日龄对雌雄蛾的趋光性有显著影响,在9~13日龄,雌蛾趋光能力显著低于同日龄雄蛾,表明日龄可能影响草地螟成虫在黑光灯下的性比值。成虫期不同饲养温度(16、22、28、34、40)℃对雌雄蛾飞行能力和自主飞行能力会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雌雄蛾产生趋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