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不同的母膜生长方式、组织破坏方式的特点。
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房收集233例原发性后天性胆脂瘤手术患者(简称:胆脂瘤)。经内镜、手术显微镜观察鼓膜像,判断鼓膜内陷部位。并经纯音电测听阈值测试,鼓室成型术中观察胆脂瘤病理性侵蚀听骨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结合中耳轴位CT观察等,进行列表登记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同时对这2型胆脂瘤母膜及内陷到后鼓室的组织进行病理观察。
结果:
上鼓室型132例56.65%(132/233),平均气导阈值54.66±20.18dB,锤骨、砧骨破坏为主119例90.15%,砧骨长脚、镫骨上部结构破坏61例46.21%。粘连型101例43.34%(101/233),平均气导阈值66.18±17.29dB,显著大于上鼓室型,t=-4.437P=1.4122×10-5。锤骨、砧骨破坏为主34例33.66%,显著少于上鼓室型x2=80.98(P<0.05)。砧骨长脚、镫骨上部结构破坏94例93.07%,显著多于上鼓室型x2=56.41(P<0.05)。粘连型母膜与上鼓室型母膜结构基本相同,均被覆鳞状上皮组织。
结论:
上鼓室型与粘连型胆脂瘤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性侵蚀特点,进一步从病理学证实粘连型胆脂瘤的存在,此型的确立有利于指导临床中耳胆脂瘤的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