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艾灸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性及优越性,并探讨艾灸调治亚健康状态的可能作用机制;2、比较不同灸量对亚健康状态疗效的影响,为艾灸调治亚健康状态选择更佳的灸量方案,探讨艾灸调治亚健康状态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亚健康状态受试者144例,分为温和灸组(温和灸Ⅰ组、温和灸Ⅱ组和温和灸Ⅲ组)和药物组,其中每组36例。四组受试者均进行温和灸操作培训后给予自疗,温和灸Ⅰ组:取穴关元、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皮肤3~4cm进行熏灸,以受试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续艾灸1个月为1个疗程,灸2个疗程。温和灸Ⅱ组:取穴与操作同上,隔日艾灸1次,疗程同上。温和灸Ⅲ组:取穴与操作同上,每周艾灸1次,疗程同上。药物组:给予玉屏风颗粒口服,每次5g,每日两次,疗程同上。治疗前后分别检测Ig A、Ig M、Ig 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甲皱微循环,及记录治疗前后FS-14、亚健康症状积分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温和灸对亚健康状态疗效的研究(温和灸Ⅰ组和药物组比较)(1)总有效率:温和灸Ⅰ组有效率为87.88%,药物组有效率为70%,两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血清免疫球蛋白及SOD: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及SOD均有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温和灸Ⅰ组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及SOD治疗后均值高于药物组,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3)FS-14: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积分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温和灸Ⅰ组FS-14治疗后均值低于药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甲皱微循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可见甲皱微循环清晰度、管袢密度、管袢交叉数、管袢畸形数、管袢输入输出口径、管袢长度、管袢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程度、袢周渗出与出血、血管静脉丛等指标均有改善。艾灸组整体改善程度优于药物组。2、不同灸量(温和灸Ⅰ组、温和灸Ⅱ组和温和灸Ⅲ组)对亚健康状态的疗效研究(1)总有效率:温和灸Ⅰ组有效率为87.88%,温和灸Ⅱ组有效率为84.85%,温和灸Ⅲ组有效率为34.29%。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分别与温和灸Ⅲ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血清免疫球蛋白及SOD:三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治疗后的Ig A、Ig M、Ig G及SOD均有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和灸Ⅲ组治疗后无明显上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组间治疗后两两比较,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分别与温和灸Ⅲ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Ⅲ组的治疗后Ig M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FS-14:三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治疗后积分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和灸Ⅲ组治疗后的积分下降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组间治疗后两两比较,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分别与温和灸Ⅲ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甲皱微循环检测:三组治疗后甲皱微循环检测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温和灸Ⅰ组与温和灸Ⅱ组艾灸均有改善,温和灸Ⅲ组改善不明显。结论1、温和灸对亚健康状态受试者的Ig A、Ig M、Ig G、SOD具有提高作用,对疲劳状态与微循环状态有改善作用。2、温和灸调治亚健康状态的疗效与灸量有关,每日灸与隔日灸疗效显著,优于每周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