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评价SDF-1表达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在裸鼠创面愈合模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从胎盘中分离和表征间充质干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鉴定法、Von kossa染色法及红油O染色法证实上述细胞为hpMSCs;采用表达人SDF-1的慢病毒感染,对感染后的hpMSCs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证实其可表达人SDF-1,并从中选择稳定转染的细胞作为后续实验细胞来源。选取6周龄雌性裸鼠60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pMSCs组(以下简称hp组)及SDF-1表达hpMSCs组(以下简称SDF-1组),每组各20只。于每只裸鼠背部近正中部使用打孔器制造直径8mm的全层皮肤损伤,创面处采用浸润了400ng人重组CXCR4(R&D,MN,US)的胶原片段填充后Tegaderm(3M,MN,US)包裹,模型创立当日,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hp组尾静脉注射5×10~6个/ml的hpMSCs1ml,SDF-1组尾静脉注射5×10~6个/mL的SDF-1表达hpMSCs1ml。专人于细胞移植成功后的第2d、5d、8d对创面进行拍照,于第8d切取创面组织(包含整个创面及其周边5mm的全层皮肤)制作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再上皮化、血管、组织再生情况;行Tunel染色对细胞凋亡情况进行计数;所有实验动物均于建模第8d采取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处死。实验后期通过体外Transwell系统以及宏观伤口愈合模型、创面病理切片分析手段,对分别评价细胞迁移能力和伤口愈合能力。结果:在构建的体外Transwell系统中,SDF-1表达hpMSCs具有更佳的细胞迁移能力;动物模型证实,SDF-1表达hpMSCs组裸鼠创面愈合能力显著优于其余两组。其创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低,组织再上皮化进程更优,新生上皮形态、皮肤附属器等更接近于正常皮肤组织,且瘢痕增生显著减轻;SDF-1表达hpMSCs组新生血管类型以微小血管为主且数量明显多于其余两组;于此同时,I型/III型胶原比值、VEGF含量明显升高,更有利于创面愈合;通过Tunel实验可知,SDF-1表达hpMSCs组细胞凋亡率远低于其余两组。结论:hpMSCs具有杰出的创伤修复能力,而转染了SDF-1的hpMSCs因其对CXCR4的趋化能力可以更好地聚集于损伤处,加速创面愈合。本实验在动物模型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而有关其作用机制及分化能力仍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