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亚湾是广东省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黑鲷的增殖放流,是广东省主要的增殖放流水域。目前增殖放流仍然存在重投入而轻视增殖效果的现象,虽然在标志放流以及种群动态评估方面都取得不错的进展,但是在增殖效果评价上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以及国家对增殖放流的不断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大亚湾黑鲷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效果评价,本研究通过实地采集数据和进行相关放流实验并采用相关模型对大亚湾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效果进行评价。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ind/1000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ind/1000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辣甲,人工渔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大辣甲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2015年对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水质、海洋生物、栖息地质量三个水平中的水温、悬浮物、透明度(m)、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种类、浮游动物种类、底栖生物种类、底栖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指数10个评价指标构建大亚湾海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标准本次调查16个站点中,I级有2个站位点,II级有3站位点,III级有7站位点,IV级有3个站位,V级有4个站位。大部分处在轻微污染状态,也存在四个站位点生态环境极差,说明大亚湾生态系统大部分受到了干扰,部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根据大亚湾黑鲷增殖放流的经济效果评价,2014年放流群体在第三年开始有效益延续第7年,共收益417万元,大于45万的年份有5年。在第5年是经济效益最好91.7万,从第3年起每年至少留下繁殖群体2.9万尾,可捕生物量在逐年递减;2015年放流群体在第三年开始有机效益延续第7年,共收益305万元,大于45万的年份有5年,从第3年起每年至少留下繁殖群体1.45万尾。根据成本效益评价模型,增值税率按7%计算,边际成本收益率计算得出0.685,固定投入45万元(苗种费用),每年运作资金4.6万元(按照其他投入资金总额除以9得到每年的运作资金),结果显示NPV除了第1,2年是负的,其余大于0,这说明从第三年增殖放流的鱼类开始捕捞产生经济效益,而前两年因为没达到捕捞规格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从总体来说九年总的NPV也大于0说明增殖放流项目具有很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