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奠定基础;同时,探索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角度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病因推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1回顾性收集了 2016年3月~2019年3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的154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及电话回访,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对资料进行描述,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临床特征:发病季节、病程、主要症状、合并症情况等。临床研究2在研究1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按照性别的构成,选择同期在本院推拿科住院的无交感神经症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55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颈椎X线、颈椎CT、颈椎MRI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方面的差异,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1中154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女性构成比为61.04%,男性构成比为38.96%,年龄在<44岁及45~59岁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9.22%,发病症状按照出现频率高低排序,排在前两位的是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发生率83.12%)及头晕/头昏/眩晕(发生率81.17%)。研究2中两组患者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4/5、C5/6、C6/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管狭窄、C2/3、C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曲度(OR值=8.057)、颈椎稳定性(OR值=10.920)、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OR值=2.580)、C6/7椎间盘退变程度(OR值=6.830)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性,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中青年为好发对象,在性别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按症状出现频率而言,以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及头晕/头昏/眩晕为最多见表现;3.影像学上颈椎曲度的改变、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6/7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均有可能增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