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实现了金牌第一的梦想,过去以竞技体育为重点的国家体育事业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后北京奥运时期,中国的体育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纪元。北京奥运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体育事业,同时还有中国的体育价值观。“金牌至上”的价值观在中国体育界占据了长期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金牌至上”对于中国体育的复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观的种种弊端都显出了出来,例如滥用兴奋剂、黑哨、假球等等,同时还给中国的体育罩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运动就是为了金牌,参加比赛没有拿到金牌便毫无意义。“金牌至上”的体育观已经不再适合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在后北京奥运时期,我国的体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演变。本文试图以体育电影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奥运会作为时间轴点,通过中国体育电影在影像中演变,分析出我国体育价值观在北京奥运后前后的不同,证实我国体育价值观已经向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同时通过从“悲情”体育电影到“快乐”体育电影带给观众的不同感受,为以后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本篇论文第一章是前言部分,主要是论文写作前期工作,第二章讲述了体育电影的由来以及中国建国以来的体育价值观,即高度强调“金牌至上”而忽略个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第三章是对本文选择的第一部跑步题材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文本分析,运用叙事学中的叙事话语作为工具,展示出影片中的“悲情”体育价值观,证实了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中国体育电影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而是“金牌至上”价值观的延续。第四章是对本文选择的第二部跑步题材电影-《跑出一片天》的文本分析,为了方便对比,分析角度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基本相同,影片中的价值观已经摆脱了“悲情”,走向了“快乐”,通过对比展现出中国体育电影中体育价值观方面在北京奥运会后产生的演变。第五章是对全篇论文的总结。希望能够给中国体育电影以后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