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精制及体外抗肿瘤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ege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优化了银杏叶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和检测工艺,采用HPLC制备方法获得了银杏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不同单体,并鉴定了各单体的化学结构,对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聚戊烯醇含量为指标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索氏提取法,溶剂为石油醚,液料比7∶1,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0h。不同时期和产地的银杏叶中聚戊烯醇总含量及单体数目、含量均有所不同,且霉变后银杏叶聚戊烯醇损失率高达58.6%。 采用4%NaOH甲醇溶液将聚戊烯醇乙酸酯水解为醇的形式,最佳水解条件为50℃下磁力搅拌水解2.5h,转速为500r/min,水解率最高可达98.70%。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粗提物用硅胶进行柱层析纯化,流动相为石油醚→石油醚-乙醚(25∶1)线性梯度洗脱,纯化后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超过90%;水解后聚戊烯醇采用硅胶柱层析纯化,流动相为石油醚-乙酸乙酯(9∶1),纯化后聚戊烯醇含量超过90%。 通过实验建立了银杏叶聚戊烯醇类化合物HPLC含量测定及制备方法,HPLC分析条件为:色谱柱Kromasil ODS(5μm,250mm×4.6mm),流动相异丙醇-甲醇-正己烷-水(10∶6∶3∶1),检测波长210nm,柱温27℃,流速0.9ml/min,进样量10.0μl。制备条件为:色谱柱YWG-C18(10μm,300mm×20mm),流动相异丙醇-甲醇-正己烷-水(50∶27∶10∶3),检测波长215nm,柱温27℃,流速10.0ml/min,进样量200μl。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1H NMR谱、13C NMR谱对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制备产物是由12~21个异戊烯基单元组成的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结构为(ω)-(trans)2-(cis)8-17-(α)。 通过土豆碟抗凸瘤实验可初步验证银杏叶聚戊烯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聚戊烯醇对Hela和MCF-7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药物浓度为100μg/ml、作用72h时抑制率分别达到了70.1%、64.9%。
其他文献
<正> 在我国农村,大小砖瓦厂林立,取土后的窑场变成坑洼不平的荒地,耕地逐年减少。我县有84个废窑坑,面积近1.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4%。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废窑
<正>目前,用于畜牧业的米糠一般主要有全脂米糠和脱脂米糠,脱脂米糠指的是提取米糠中的脂肪即米糠油后的米糠,一般是为了减少米糠脂肪酸败,延长贮存期。
研究目的:研究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这两种方式对CRF病人的营养状况、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β2-微球蛋白、微炎症状态(超敏C反应蛋白)、透析并发症、转归的影响。方法:1.收集
<正>番茄裂果是指番茄果实临近成熟时,果皮开裂,胚胎组织及种子随果皮外翻,使果实的脐部七翻八裂;有的是在果柄附近果面上或果顶或果实侧面发生条纹状裂纹,具体又分为顶裂、
播种偏早是鲁西南地区春花生栽培的普遍现象,这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相适应,会遭遇"倒春寒"等灾害天气。通过对各播期处理的春花生气候适应性和群体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月25
明代的《文心雕龙》研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影响深远。明人在《文心雕龙》的版本、校勘、考证、评点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已经得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本文给出了一个《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设计,以此来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研究背景: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T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造血系统恶性疾患,现有的治疗手段虽使该病初治完全缓解率较前有所提高,但大部分
PDM是一项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PDM可以定义为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的数据、过程、资源一体化集成管理的技术。是依托IT技术实现企业最优化管理的有
植被渗透浅沟(GFS)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型的雨水输送、收集和净化措施,具有对城市暴雨径流的调蓄效应。现在国内外都广泛地将植被渗透浅沟用于城市园区的城市径流和雨水利用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