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定土壤颗粒组成主要是为了确定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的土壤组合。土壤颗粒组成的传统测定方法是湿筛-沉降法,得到的土壤颗粒组成是质量百分数。激光粒度仪测定的是土壤颗粒的体积百分数,为了利用激光粒度仪确定土壤质地,一直以来,土壤学研究是建立其与湿筛-沉降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结果的转换模型,再应用转换模型将土壤颗粒组成的体积百分比转换为质量百分比,以确定土壤质地。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颗粒是有粒径范围的,随着仪器的改进,其测定的粒径范围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本研究选用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的土壤和黄土状母质发育的土壤两种类型,分别建立新型号激光粒度仪与湿筛-沉降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结果的转换模型,探讨经转换模型计算数据确定土壤质地的精确程度,以提供利用激光粒度仪MS3000在土壤质地确定中是否可行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比重值变化范围较大,实测比重在2.562.95 g cm-3之间。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壤比重值越大。土壤比重值对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影响程度为:砂粒<粉粒<黏粒。实验建立的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湿筛-沉降法与激光粒度仪法的转换模型中,砂粒和粉粒粒级均呈极显著性相关(p<0.01,n=42),黏粒粒级无相关性;并且实测比重值下建立的转换模型优于常用比重(2.65 g cm-3)值下建立的转换模型。应用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经转换模型计算的数据判定土壤质地大类(砂土、壤土、黏土)的准确率为59.52%,精确土壤质地判定的准确率仅为30.95%。实验建立的黄土状母质土壤的湿筛-沉降法与激光粒度仪法的转换模型中,砂粒和黏粒粒级呈极显著性相关(p<0.001,n=65),粉粒粒级呈显著性相关(p<0.05,n=65)。应用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经转换模型计算的数据判定土壤质地大类(砂土、壤土、黏土)的准确率为70.77%,精确土壤质地判定的准确率仅为32.31%。无论是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的土壤,还是黄土状母质发育的土壤,应用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的土壤各粒级含量,相比于湿筛-沉降法,均低估了黏粒含量,高估了粉粒含量,砂粒含量互有高低。由于土壤颗粒的形状难以达到应用斯托克斯定律的前提条件,加上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比重也有一定的差异,造成以湿筛-沉降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也并非是精确的结果。影响激光粒度仪测定结果的主要是颗粒粒径的测量范围,但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壤土及更粗的土壤中,<0.01μm的土壤颗粒含量较少,激光粒度仪MS3000的测定结果可能比湿筛-沉降法测定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所以,本研究建议推广直接应用激光粒度仪MS3000测定的体积百分比确定土壤质地,无需建立激光粒度仪与湿筛-沉降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