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它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冠心病的内科治疗也有了飞速的发展,1977年9月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此后,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术的适应证大大拓宽,复杂病变、高危病人治疗成功率提高,AMI急诊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介入新技术的不断问世,药物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展。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范畴,病机包括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等,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血、阴、阳不足,标实常为痰热、痰浊、阴寒、瘀血、气滞等病邪郁阻脉络。而其中又以气虚血瘀为主。岭南多湿,故气虚痰瘀是常见的,重要的一个证型。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过程中,曾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当面对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兴起,一度丧失了充分应用该项技术来发扬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优势的时机,使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地位日渐下降。目前,部分中医院已经开始积极开展介入治疗,并加强了中医药在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评价体系日益受到关注,对于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来讲,目前没有很好的衡量指标,国内关于生命质量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初步资料显示,生命质量指标能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前针对冠心病介入术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评价,国内外有较多报导,已发现经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对于冠心病介入患者进行中医药的干预进行临床研究,文献报导很少,特别是严格按照临床科研设计原则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尚未见报导,本研究采用以上方法,填补了这项空白,并针对冠心病介入患者的症状,心功能等指标进行了相关研究。 研究目的: 观察通冠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心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探讨通冠胶囊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治疗作用;从生命质量体系上客观地评价通冠胶囊对PCI术后病人的影响,从而明确通冠胶囊在治疗冠心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为完善生命质量量表的制定积累临床研究资料;推动生命质量评价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从理论上发展中医药疗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