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步入经济新常态轨道,转型中的市场经济倚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信息披露对于投资者和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尤为重要,因此对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分类转移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实施的条件作为主要研究问题和目的,以独特的角度,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盈余管理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三种方式权衡的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由于分类转移是一种通过故意错分利润表中项目进行盈余操纵的方式,因此其具有隐蔽且使用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它与另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又息息相关,因此笔者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是基于对前人研究进行的文献综述,理论推导并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方法与尚未进行研究的空间,从而做出相关假设。实证研究部分则是采用2008年-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logit模型分析,最终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分类转移实施的条件。从微观层面来看,当企业财务状况不佳、机构持股比例较高、市场地位较低、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拥有预测现金流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项盈余管理的实施条件会被限制,企业管理者会转向使用分类转移;从中观层面分析,当企业从事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盈余管理活动程度不能满足管理者操纵目标时,管理者也会以分类转移作为替补项,以达到迎合分析师预测或平滑利润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确存在分类转移现象,并且在另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被约束时,管理者则可能更多的使用分类转移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笔者分别对政策制定者、审计分析师以及企业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提出现实的建议,以便更多人能够识别分类转移,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优化投资策略,并且使得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得以提升,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